![](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84221d4ab59e4084868750bdba4abf52~mv2.jpg/v1/fill/w_980,h_1307,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4a4f2e_84221d4ab59e4084868750bdba4abf52~mv2.jpg)
从2020年开始我和华师双语高中部的两位大学指导老师一起开始筹划学校的“全生涯规划课程”。我们学校所提出的是“全生涯规划”,它是从“生涯规划”衍生出来的说法,最早我和我们升学指导办公室开会时提出来的。在我们这样一所K-12学校的语境中,“全” 字主要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从横向上说,它不仅包括职业规划,也包括更贴近学生需求的学业规划、成长规划和升学规划。纵向则是 指该项目的第一阶段以高中部为起点,通过不断 完善,到第二阶段希望能延伸至中小学部,助力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2021学年开始,全生涯规划课程项目开始向我校的初中和小学延伸。我们通过若干年的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贯穿一至十二年级的全生涯规划课程。
为了达成这个长远的目标,我们自身的学习是必要的。因此,课程建设项目组为参与的老师们购买了书籍,其中就包括了《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生涯规划指导》。虽然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即新高考,与我校的高中部的国际课程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书中综述的有关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普适性的实践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以下是一些我读本书的笔记。
“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对自我、环境和目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人生做出自主规划的过程” (p. 8)我觉得,理想状态当然是学生的“自主规划”,但是实际情况可能是学生需要大量的支持和学习才能做好这个重要的事情了,因此在学校的现实情境中很可能是老师带着学生和家长一起做规划。作者认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生涯规划的进程主要包括生涯探索、生涯决策、生涯行动,和在生涯行动中如何得到有效帮助。(p. 8) 其中生涯探索包括了兴趣探索、能力探索、性格探索、价值观探索,和专业探索。生涯决策指的是“个体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是,综合考虑主客观各种因素后而做出的最大程度趋利避害的过程和方法”(p. 11) 。
作者提出了“生涯行动力”的概念,主要包括一系列跟管理和提高自己的行动相关的能力,如“建立个人目标、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提升意志力、培养微习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个人领导力”(p. 11)。关于中学生为什么也应该培养领导力,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是具有领导力和创新力的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所必须,因此基础教育也须提供领导力培养的机会;其次是现代社会的组织话和团队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事情的计划和完成都需要一个团队去完成,因此在组织和团队中的领导力是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生涯导师”是一个应中学生生涯规划需求而生的一个新的职业。书中建议了生涯导师的三个主要方面工作,包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并做正确的决定;教授具体的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升学、大学和专业等的信息;帮助学生梳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觉得这些工作确实是学生生涯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方面,而且它们对“生涯导师”提出了相当高的专业要求。(p. 13) 我认为,在我们学校可以采用一种合作的模式去完成这个指导工作,即更熟悉升学的大学指导教师承担其中的第二部分,而更熟悉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班主任来承担其中的第一、三部分。
书的第二、三、四章详细介绍了自我探索,职业探索,和专业探索的一些定义、理论和做法。比如,在谈到能力的时候,作者提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其全人发展要求的本质,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具体讲,核心素养包括六大方面,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p. 25) 作则在阐述能力内涵的时候主要引用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即不同的人的能力是有八大领域的能力组合而成的,包括语言、逻辑、运动、空间、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p. 27)
作者认为中学生也应该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并了解价值观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一个对什么是重要的和值得的的基本看法,当然它会影响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作者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 提出的13种价值观,即成就感、美感、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与家庭及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力、安全感、自我成长、和协助他人。 (p. 43) 我觉得在学校中这些价值观可以作为引领学生进行自我价值观探索的框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逐渐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希望追求什么,到底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生涯决策是在第五章重点介绍的,作者认为科学的生涯决策是“升华十字路口的重要抉择” (p. 93),而生涯决策指导是“提升终身决策素养的必由之路”(p. 94) 。几个生涯决策的主要理论非常值得好好了解,包括霍兰德 的兴趣与职业选择理论( Holland’s Theory of Interest and Career )、 职业选择的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Choice)、工作适应理论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职业生涯决策类型理论 ( Career Decision Types)、幸福人生三要素理论( MPS Life Wellbeing Theory)。其中霍兰德 的兴趣与职业选择理论阐述的是独立个体的性向与职业生涯之间的关系 (p.98)。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所使用的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就是建立在霍兰德的兴趣与职业选择理论基础之上的。作者认为霍兰德的理论是在生涯决策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
生涯决策需要关注三个重点方面,即生涯规划的三角形模型,其中包括个人特质的澄清和了解、教育与职业资料的提供、和个人与环境的协调 (p. 103) 。作者认为,在生涯规划和决策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同样重要,需要综合考虑,缺一不可。关于生涯决策的常用方法,作者罗列了六项,包括测评问卷法、资料查阅法、深度访谈法、生涯体验法、SWOT分析法、和平衡单技术。其中前面四个的含义显而易见,而SWOT分析法指的是根据“个人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分析一个人的优势(Strengths)、不足(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以期科学决策。(p. 108) 平衡单技术包括五个基本步骤,即列出可能选项、判断有关各选项的利弊得失并打分(如从+5至-5)、将各选项中所考虑因素进行加权记分、计算各个选项的得分、最后排定各个职业选项的优先顺序。 ( p. 109)
书中第六、八和九章的内容主要跟新高考相关,跟我现在从事的国际高中工作关系不大,因此不在此记录了。书的第七章详细介绍了生涯行动各个方面,包括建立个人目标、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提升意志力、培养微习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个人领导力。“微习惯”是我第一次听到的概念,它大致指的是把一个好习惯切分成很小的实施步骤的方法,比如说每周两个小时的运动可以切分成更容易实现的每天20分钟的运动。作者认为微习惯有两大好处,首先它需要的意志力付出少,其次更容易让人体验成功。 (p. 175)作者认为领导力也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而中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质是“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作者认为,一个人的领导力实际上是源自于他的内心,源自于他的“品格、性格和价值观” (p. 185)。
作者在最后一章诠释了他们对生涯导师这一概念和制度的理解。所谓生涯导师是指“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的一种有效的辅助班级授课制的个性化教育管理制度”(p. 260) 。显然生涯导师所承担的教育和引导工作与传统的班主任所负责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作者分析了生涯导师和班主任工作的两大不同,即组织模式和主客体关系。简单来说,班主任主要面向班级,而生涯导师可以采取个体或小组等多元模式。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主要还是以学校的工作要求为主的,对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关注不足,而生涯导师与学生之间则应该是“交互沟通的主体相互发生作用”(p. 262)。
生涯导师对学生主要承担两方面的指导内容,即常规内容和人生规划内容。其中常规指导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现状和发展方向、建立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档案、建立各种工作规范制度;而人生规划指导内容包括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科学理性选课、指导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状态、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 (pp. 267-268)。在我所工作的国际高中里,我们没有专门设立生涯导师这个岗位,以上这些指导内容基本上是由大学指导老师、班主任,以及课程协调员共同来完成的。不过书中对生涯导师的工作内容比较完整的阐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我校现有岗位的工作职责。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