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听书中听了《被讨厌的勇气》,被书中介绍的阿德勒的心理学(其实也是人生哲学)所吸引,因此买了《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两本书。虽然这两本书并非阿德勒的原著,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的作品,而且书中对话体的写作方法让我一下子不太适应。但是通过书中的内容,我对阿德勒的心理学主要观点和人生哲学思想有了一些了解。而且,书中哲人与青年针对自我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辩论,使人看到阿德勒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我也一边看一边反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人生经历,感觉阿德勒的哲学对我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89cf96cb989847549f3c8d9544000c3d~mv2.jpg/v1/fill/w_269,h_400,al_c,q_80,enc_auto/4a4f2e_89cf96cb989847549f3c8d9544000c3d~mv2.jpg)
我很早听说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虽然从来没有深入地学习过,觉得他对性、潜意识,和精神病态的关注离我的现实生活经验太远了,因此我只能敬而远之,就让专业心理学者去担心这些事情吧。我以前也听说过荣格,可能是在教育心理学书上看到过他的名字,大概知道他关注的是人格、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概念。荣格的心理学可能对我的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所帮助,但是没有觉得它对我的个人生活有多少启示。
阿德勒关注个体。
读这两本书是我第一次接触阿德勒的心理学。他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和成长,旨在帮助个体通过自己的意志更好地掌握人生的方向。这种走出学术殿堂的心理学正是我,也可能是很多现代人都需要的。
现代生活越来越像一场大爆炸之后的现场那样复杂,无数个千奇百怪的东西在吸引着人的注意力,每个个体也很容易将自己放置在无数个他人的注意力的中心。这些吸引着我们的东西,有些当然是必要的,太多的却可能是不必要的,而有些甚至是我们被强加的或被操控的。我们有时候以为我们活在自由意志之下,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其然。由于这些千奇百怪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变得无限复杂,虽然它其实应该很简单。在无限复杂无序的世界里,一个对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个强大的反观能力的人很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生命没有了主航道,没有了自我的内心,活着只是被活着。
也许,现代人面临的另一个巨大的诱惑就是很容易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注意中心。人的天性都喜欢被注意,人有意无意会使用各种手段让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我们从婴儿时就会这些招数。现代的互联网,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社交媒体,会让人误以为掌握了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注意中心的工具。其实在这样一个万物万人互联的世界里,谁也没有真正去注意谁,或者说长时间地、真正地注意谁(因此现代商业里需要研究如何吸引别人注意力,所谓注意力经济),感觉自己被很多人注意实际上是网络的放大效应带给人的幻觉而已。即使是那些点击量数十万的名人博客,谁能说多少人是在真正用心注意这个名人的思想或者生活,很可能绝大部分人就是某个时刻觉得好玩因而围观一下而已。显然,社交媒体让我们有了比20年前多得多的联系人,任何认识的人,有些可能就见过一面,似乎都是随时随地可以联系,甚至可以“看见”,这些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拥有了这么强大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了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了吗?我们变得更加幸福了吗?实际情况是,我们可能变得更加孤独,变得更加空虚,而幸福依然离很多人还相当遥远。
因此,我觉得我们需要被人讨厌的勇气。谁有勇气将自己的错误、软弱、丑陋曝光在社交媒体之下?我们也需要去追求幸福的勇气。谁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寻找幸福的意义?阿德勒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用的看待个体在社会中生活和个体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崭新视角。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5a49521bf5ff49808247f51a0c227472~mv2.jpg/v1/fill/w_592,h_800,al_c,q_85,enc_auto/4a4f2e_5a49521bf5ff49808247f51a0c227472~mv2.jpg)
阿德勒本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他最后选择否定他老师的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创伤说被阿德勒认为是一种变相的决定论,是通向人生虚无主义的入口。“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1,p. 15) 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改变自己,因为“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1. p. 19) 在这种心理模式之下,一个人不再去困扰于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处境,相反更加积极地去考虑为了更好的将来而做些什么。“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1. p. 28) 这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而可以进行重新选择,改变和不改变都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
阿德勒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推理可得,人的一切幸福也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 ( 1. p. 35)。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宇宙可能实现,幸福也成为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孤独的体验也是因为有他人的存在,“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一个人,而是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才会)袭来”。(1. p. 36) 因此,人只能接受人际关系中的烦恼,甚至伤害,同时也可能去烦扰别人或伤害别人。但是,这些烦恼和伤害不应该阻止人去追求也是由人际关系关系带来的幸福。勇气则是帮助人渡过烦恼和伤害的河流,到达幸福彼岸的船。
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自卑感并非来自于客观的事实本身,它是来自于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解释。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主观世界中,”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 (1. p.40)。虽然这句话听上去有点过度夸大了人的自由意志,但是深入想想难道不是很有道理吗?同样一种境遇,比如人生中大不幸包括丧偶失子,不同的人很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有人会选择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活,可有人依然会勇敢走向幸福人生。阿德勒认为,我们人本质上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的(1. p. 42),为了摆脱这种无力感,我们每个人很自然地去追求一种“优越性”。然而,要达成这种优越性并非容易之事,保持更难,因此由于达不成这种优越性状态而造成的自卑感人人都有。
自卑感不是什么坏事,而且它可以让我们保持进步,以达到更好的状态。然而,“自卑情结”则不然,因为它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1. p. 44)。自卑情结也很容易发展成一种“优越情结“,”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尝......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 (1. p. 47)。优越情结的两个复杂的例子是骄傲自大和夸耀不幸。阿德勒看来,这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人为了制造虚假的优越感而采用的方法--夸大自己的能力或成就,或者夸大自己的不幸来显示自己很特别。
待续。。。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