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股票和国际教育

EdTinker

Photo taken in my apartment in Anting new town, April 2022


我在很多年前做过股票,后来再也不碰了。我不再碰股票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东西不适合我。我喜欢慢慢思考,我喜欢想明白了再行动,可是整个股票市场,或者说是围绕着整个股票市场的媒体和舆论却不允许我这种慢慢地想明白了再行动的节奏。不过,也许这样说其实不太公平,因为确实没有人用枪去指着你让你买或者卖股票。但是,由于天天时时狂轰烂炸的各种媒体评论、专家指导、和小道消息,整个股票市场始终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我至今仍能闻到的焦躁味道,有时候是正面的,是一种没有什么理由的兴奋或者躁动,当然有时候是负面的焦虑、沮丧、甚至绝望。回忆起来负面的情况肯定多一些,因为据我所知股票市场中绝大部分的散户基本都是亏钱的。


每个人都知道做股票有两种方式,长线和短线。每个人都知道短线基本都要亏钱,除非你是一个顶级高手,然而绝大部份股民肯定不是顶级高手。每个人也都知道只有长线才有可能赚钱,买个基本面还可以的股票存上个十年八年,肯定会翻上数倍甚至数十倍。据我所知,这种投资方法也是很多投资大家所推崇的。我一开始就是这么想的,我想啊,我是最有耐心的,我买了就慢慢观察其变化,享受其缓慢变化的过程,时间长了钱也一定会长的。可是实际情况是到我我决定再也不碰股票那天为止,我从来没有赚过钱。理由很简单,太多的信息被用来分析过去已经发生的变化,而未来不一定是过去的重演,无比复杂的股票市场的博弈实际上可以用于决策的信息不可穷尽,况且这里边还有一个人性的因素在起作用,无穷的信息加上人性的搅和,所以没有人能够真正预测股票真正如何变化。这是我后来明白的道理,在当时,我也和其他人一样天天看电视里专家的评论,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唾沫星子乱飞,可是结果基本都是错的。我们这些听着各种评论的股民,那就不停地买呀卖呀,看着很忙活,很兴奋,也很焦虑,到头来其实啥都没捞着,不在高位套牢亏得家里都摸不着已经是好的结果了。


怎么会突然想到自己做股票的经历了呢?其实是因为我最近突然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目前我从事的国际高中教育怎么越看越像是充满了焦虑情绪的股票市场。首先,教育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慢的艺术。本来教育是一个很慢的事情,一个孩子到一个学校去上学,基本上就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这个学校的教育慢慢地熏陶,老师们慢慢地培养,孩子在自身发展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影响之下逐渐成长,最后孩子也会深深地带上这个学校的教育印记,称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学校的发展也是有其自身规律,课程、师资、文化和学生学习成果都是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可是,在国际高中教育领域,这种我所向往的教育已经不复存在了。国际高中教育现在讲的是效率,一个新的学校最好三年内就培养出考上常青藤大学的毕业生,五年内最好成为一个名校,不然校长和老师似乎就是在不求上进了。老师不够好没有关系,可以化重金去市场上招;学生不太好也没有关系,也可以去市场上招,甚至去人家学校去挖。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本来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学校工作中的手段竟然得到社会广泛的承认,并美其名曰‘市场手段’。学校的外围衍生了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机构,有的提供培训服务,有的提供招生服务,有的提供招聘服务,有的干脆就直接和学校里外合作,彻头彻底地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了。生意追求的是盈利,是效率,因此整个国际高中教育就忙碌得不再像是教育了。


第二点是,现在有关国际高中和国际升学的信息铺天盖地,这也很像我当年看到的股票市场。那时候是电视、广播、和报纸,现在是自媒体、朋友圈、视频号、直播等等等等。这些便捷的信息渠道不断地让人们获得看上去十分专业的学校评价、课程介绍和留学信息。当然,正如提供股票信息的平台背后往往会有一些老百姓不得而知的操纵目的一样,大部分这些教育信息也都是有某种商业目的的。不管怎样,我感觉现在的家长正如当年潜心研究股票的我一样,遨游于随处可得的信息海洋,感觉自己被赋能而有了作出专业判断的能力和勇气。即使你觉得没有判断的能力也没关系,这些信息渠道中的专业人士,比如择校备考顾问或者留学顾问,会给你提供无所不能的选择清单,并有十分充分的理由去说服你为什么要选这个学校,而不要选择那个学校,去报考这个专业,而不是去考那个专业。家长的感觉像是个大户,付了钱,最后发现赚钱的原来是少数几个大户,正如到最后发现原来哪一个学校里都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和不怎么样的学生一样。


信息太多其实跟信息缺乏有同样的坏处。信息饱和了却仍然要收到无穷无尽的、往往带了些你所不知道目的的信息,那带来的只能是焦虑、紧张、和判断力的丧失。做过股票的人可能都有这种经历,就是到最后谁都不相信了,或者说只相信小道消息。当然,最后发现原来小道消息原来也是错的。可悲的是这样的现象竟然也在国际高中教育里发生着。你说现在的家长还真正相信哪个校长说的学校理念和教育策略吗?说得再多,有时候还不如给到家长一个承诺,我保证你的孩子三年后进入美国常青藤大学。这个承诺跟股票市场里的“三个月后可以涨100%”本质上好像是一样的。太多的信息让人们失去了深入了解的耐心,同时也放弃了判断力,麻木了,那告诉我一个结果算了。就好像是给我一个小道消息,我就买进。


我感觉中国社会里一个挺明显的毛病就是很容易产生大家的认识或者舆论一边倒的效应。不知道是我们的文化所致,还是我们长期不懈努力的教育所贡献。现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更是加速了也加剧了这种一边倒效应。哪个名人出了点什么问题,网络上的口水保证可以把他/她淹死。其实绝大部分的人根本就不了解怎么回事,也没空去了解什么回事。这样的现象在股票市场肯定发生过,全民炒股可能就已经是中国特有的了,受某个消息的影响,然后全民同时抛股最后同时被套牢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上大学呢,大家一定要把孩子送到清北或交大复旦大学,上高中呢,大家一起挤破了头把孩子要进市重点,否则就是人生败笔。这样的一边倒效应在国际高中教育中也在发生着。比如,现在评价一所好的国际高中似乎只有了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个学校有没有把学生送到常青藤学校。孩子一定要送到这样的学校去,否则就是选择了一所坏学校。我们的社会似乎喜欢有这种赢者通吃的“重点学校”的效应,虽然现在很显然地国家也正在纠正原来这种集中资源建设少数“割韭菜”学校的错误做法。很容易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全社会都认为某个学校是好学校,哪里知道评价一个学校的优劣其实是一个最最复杂的事情,而且每一所认真办学的学校都有可能为社区和社会贡献优质教育。正如人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喜好和追求,负责育人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重点和理想。我觉得所有学校都朝着一个模式去的现象是不正常的,不是一个应该有的教育生态。


不知道以上这些感受只是我一个人有,还是有人也有只是不想说罢了。

15 views1 comment

Recent Posts

See All

1 Comment


1269684459
May 10, 2022

非常好的观点😀

Like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Xuefeng Hua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