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比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IB数学大纲

EdTinker


2022年4月底,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十六个课程标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不仅完善了培养目标,也优化了课程设置,并细化了实施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与育人导向,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明确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挑选与育人目标相匹配的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并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增强了指导性,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即内容要求、教学要求和学业要求的统一性,并对教师应该如何教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并加强了学段衔接,考虑幼小衔接和初高衔接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特点。


数学课程标准分为七大部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小学部分和初中部分)、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附录提供了课程内容中的一些实例和一些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行为动词的含义。


其中,课程理念部分强调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机构花特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教师支持学习的统一性、以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为目的的评价、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课程目标部分解释了数学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即三会,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课程目标部分具体解释了小学和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其中初中阶段的九大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没有包括抽象能力,代替它的是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也就是说,小学的核心素养共十一个。


新的IBMYP数学教学大纲第一次发布于2020年2月,最后一次修订于2022年5月。最后修订的时间与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布的时间差不多,因此比较这两个最新标准可以看到中国和国际数学课程和教学的一些异同之处。


MYP的数学大纲分成四大部分,包括引言、MYP中的数学、书面和教授的课程、和学业评价。附录罗列了和数学学科相关的概念、数学词汇、以及数学相关的行为动词的含义。MYP中的数学这个部分解释了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


以下我针对九个方面比较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标和IBMYP的数学大纲。因为MYP是为11岁到16岁学生提供的课程项目,基本是中国教育体系中六至十年级,所以我主要用新课标中的初中部分(七到九年级)与其进行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时有意义的,首先,通过比较,我对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标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我们学校的中小学实施新课标增强了信心。其次,用国际课程的角度观察中国2022年新课标让我了解了中国课程的发展和它与世界课程改革方向的异同。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IB. 2020. Mathematics guide (for use from September 2020/January 2021).


ZG课程内容

四个领域:

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MYP四个分支:

数与抽象推理;空间推理;用数据推理;模型思维 (主要是方程和函数)


中国:四个领域与2011年课标没有区别,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的跨学科性进行了规定


MYP:似乎更加注重数学思维和推理,但是考虑到MYP课程与教学对与真实情境链接的明确要求,可以认为综合与实践实际上是融合在了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ZG课程目标

1) 核心素养(三会:眼光、思维、语言)

2) 描述和细化四个学段目标

3) 根据四个学习领域在每个学段列出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


MYP

1)14条 课程目标(MYP, P.7),使用发展,欣赏,沟通等关键词

2)四个维度学习目标,包括即知道和理解、探究范式、数学沟通、在现实情境中运用数学

3.每一学年MYP年的学业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中国:核心素养总领,三会显示素养的内在逻辑,核心素养分解成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分解成学段


MYP:课程目标似乎缺少内在逻辑,四个学习总目标和每一年的学业评价标准,类似于中国课程中的学段学业要求

概念驱动的课程

没有明确的类似提法。在解释数学核心素养不同阶段具体表现时提到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发展侧重于概念的理解,而小学阶段侧重于经验的感悟。

提出MYP就是以概念驱动的课程,因为概念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并能够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明确建议MYP关键概念,其中三个数学大概念(形式、关系、逻辑); 建议12个数学学科内的概念(包括近似、变化、等价,一般化,模型。。。)


中国课程没有采纳概念驱动的课程这个理念;


MYP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知识、技能和概念理解的三维课程和教学的模型,在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有其必要性


单元设计和教学

ZG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每个领域之下成若干主题,通过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单元

MYP

概念驱动, 单元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概念化的理解。单元设计开始于关键概念和学科相关概念,形成单元探究主题, 设计一系列跟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然后是探究活动设计


中国更加注重知识体系内部的关联性,更从知识角度考虑单元学习的必要性;


MYP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解,更从学生形成高阶概念化理解角度考虑单元学习的必要性


探究性学习

ZG探究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课程理念中提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MYP:

在PYP中Inquiry based learning是一个主要的主要的学习方式,MYP继续大力提倡这种学习方式。MYP数学通过在发展真实情境中的概念化理解来策动探究性学习。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建立探究主题和探究问题,然后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和学习。数学探究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培养学科内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包括五个领域思维技能、研究技能、社会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


MYP的探究性学习已经形成一个操作性很强的体系,从核心概念,,探究主题、探究问题、单元设计模版,以及探究学习技能的培养,使得教师能够上手很快,所以真正可以在MYP中提倡探究性学习;

中国:探究性学习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没有能让教师直接上手的指导和框架

学业评价

1.提出学业质量评价,根据核心素养三会框架,根据四基、四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学段评价,每个学段给出一个学业质量总体描述

2.给出评价建议,包括丰富的形成性评价、包含四基四能和三会多维度评价、多主体评价、符合年龄特点并激励学习的各种评价结果呈现和运用方式

1. 学业评价标准与四个维度的学习目标相同,即知道和理解、探究范式、数学沟通、在现实情境中运用数学

2.每个学业评价标准四个评价等级1-2,3-4,5-6,7-8

3.每一学年MYP年的学业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4. 最终的MYP数学成绩也是用8分制表示(0-8)


中国的学业质量评价的描述与具体评价措施,比如考察形式和内容,之间具体联系似乎不甚清楚。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MYP的学业评价体系更加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更加使得多元、多维度、多主题的评价具有操作性(相同的评价标准)

跨学科

学习

对四个内容领域之一的综合与实践明确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本质,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活动由合理的设计,对主题活动(小学)和项目学习(初中)的教学评价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要求教师以MYP核心概念为起点,为学生设计跨学科的学习互动,因为MYP关键概念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比如Form形式,可以在不同学科中进行讨论,比如Systems系统也一样;每一年教师要设计两个跨学科单元,IB提供了跨学科单元设计模版


中国:提供了一些理念,教师需要更多的可操作性的工具去设计和实施跨学科的项目学习单元

MYP:从跨学科的关键概念和跨学科单元设计模版出发,教师更容易真正设计和实施跨学科教学


概念驱动的课程

ZG

没有明确的类似提法。在解释数学核心素养不同阶段具体表现时提到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发展侧重于概念的理解,而小学阶段侧重于经验的感悟。


MYP

提出MYP就是以概念驱动的课程,因为概念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并能够帮助学生迁移所学。明确建议MYP关键概念,其中三个数学大概念(形式、关系、逻辑); 建议12个数学学科内的概念(包括近似、变化、等价,一般化,模型。。。)

中国课程没有采纳概念驱动的课程这个理念;

MYP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知识、技能和概念理解的三维课程和教学的模型,在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有其必要性


数学核心素养

ZG

三个维度,眼光、思维、语言;

小学11个具体素养;

初中9个具体素养。其中初中阶段的九大核心素养包括,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没有包括抽象能力,代替它的是数感、量感,和符号意识,也就是说,小学的核心素养共十一个。


MYP没有明确提出一个体系


中国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可能是一个创新,效果拭目以待


学习技能

ZG

没有明确提出学习技能框架

MYP

提出由五大领域组成的学习技能框架,包括思维技能、社交技能、沟通技能、研究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IB要求教师将学习技能培养和课程设计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在学科情境中和超越学科的学习技能,成为终身学习者。

31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Xuefeng Hua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