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ce91ad17c4d446058378695a1e5f2c60~mv2.jpg/v1/fill/w_980,h_1307,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4a4f2e_ce91ad17c4d446058378695a1e5f2c60~mv2.jpg)
听很多老师推荐过这本书,一直没有认真看过,可能是因为现在自己的孩子已经挺大了,再管教估计也没啥用了(哈哈哈),也可能是因为做了学校管理工作之后主要是在管老师了,不太确定这本书中的理论和方法是否适合成年人。
学校里经常还是有学生行为问题,也经常被老师问到如何处理一些棘手的学生管教问题。觉得自己这方面还是缺少了知识和技能的,光凭借过去的管自己的孩子和教育学生的经验可能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学生教育的要求了。
找来这本名著仔细看看。
书的序言就把我吸引住了,主要原因是我发现原来正面管教理论和实践竟然是建立在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阿德勒的心理学是我比较推崇的心理学,因为我认为它比精神分析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人看待过去、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从而走向更加幸福的人生。作者简.尼尔森的对正面管教方法的充满热情的描述也一下子吸引了我。
正面管教的原理是“一幅由很多概念组成的拼图”(p.5)。这个拼图中包括了一下一组概念:孩子的四种错误行为目的、和善与坚定并行、相互尊重、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社会责任感、家庭会议和班会、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和给予鼓励。
作者认为,对孩子或学生有效的四个标准是:1. 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2.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3. 是否长期有效?4. 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 p. 13)
和善的和孩子沟通的方式体现的是尊重孩子,而坚定的教育立场体现的是大人对自己的尊重。严厉的管教、粗暴的惩罚,甚至打骂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如果大人放弃教育立场,对孩子娇纵放任,那么这实际上是对大人造成了羞辱。正面管教是以大人和孩子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的。“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基石”(p. 13)。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是决定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同学关系—的首要因素。”(p. 18) 通过观察我们学校的学生,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也对这一点心怀困惑,主要是关于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方法。由于复杂的,有时候我无法找到的原因,我曾看到有个别学生迟迟不能在学校或者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在学校的各种学习活动中找到价值感,他/她每天基本上都处在一个不怎么快乐的状态,在校表现也远远没有发挥他/她的潜力。也有学生因为怎么也找不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而离开我们学校的。这应该成为我的一个研究问题。
作者是竭力反对惩罚的,因为她坚定地认为惩罚只能是短期有效,而长期来看它只能带来负面作用。没有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和老师愿意因为短期看上去的有效而牺牲孩子长期的福祉。惩罚教给孩子的是暴力、偷偷摸摸、不自尊自爱以及其它负面的“技能”(p. 20)。难道不是这样吗?大人以暴力管教的时候,同时也在为孩子做出了暴力的榜样。孩子如果因为害怕而不再公开犯错,那他很有可能会偷偷摸摸地去干!最最要命的是,孩子在这种惩罚管教之下失去的是自我尊重,因为他被迫地接受自己很糟糕的想法。作者认为,自尊是“一个很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p. 25)。自尊必须通过有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与内省来获得和强化,而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只能让孩子变成讨好者,这不是自尊,而是一种“他尊”(p. 25)。
作者认为,大人还是会使用惩罚是因为他们没有其它替代办法,换句话说,也就是在管教孩子方面缺乏知识和技能。而这本书正是帮助大人解决这个问题的。正面管教的工具包括:废除惩罚、废除娇纵、和善而坚定、给孩子培养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的机会、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惩罚带来的长期负面的效果)、放弃荒诞的观念(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让他感受糟、让孩子参与到设立限制中来、问启发式的问题、使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 (p. 21)
作者认为大人在管教孩子时候不应该试图去“赢了”孩子,而是应该去“赢得”孩子。赢得孩子是让孩子觉得你是理解他们的,这样他们就愿意听取你的观点,然后才可能更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赢得与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为:1.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2.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宽恕;3.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4. 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即如何避免错误再次出现)。(p. 26)
正面管教的方法的使用必须是建立在对孩子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之上的,作者告诫我们必须理解阿德勒的一些心理学基本概念,然后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和我们自己。这些基本概念包括:
1. 孩子是社会人 (与他人关系,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2. 行为以目的为导向(“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p.30))也就是说,所有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目的,虽然从别人角度来看不一定能够看到这些目的。而孩子有时候会采取他们所相信的适当行为去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然而这些行为可能在大人看来是荒唐的,甚至有害的。
3. 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作者认为“所有的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p. 31))如果承认这是正确的,那么理解如何提升学生在我们学校中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一定是一个最最重要的课题了!
4.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也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丧失)
5. 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贡献)
6. 平等(所有的人,包括孩子对尊严和尊重的同等要求)
7.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矫正错误的三个(3R)步骤为承认(recognize)、和好(reconcile)、解决(resolve)
8. 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管教应该从传递爱的信息开始,否则就可能造成“大人的不良行为促成孩子的不良行为” (p. 42))
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通过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包括: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 (有点想班杜拉讲的Self-efficacy)
2. 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认可自己对他人的贡献)
3.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认可自己对自己的影响)
4. 内省力强
5. 人际沟通能力强 (包括善于于他人合作
6. 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p. 4)
7. 判断能力强
作者总结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背后往往有四种可能的错误行为目的,包括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而大人一般可以通过几条线索来观察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行为目的(pp.72-73)。其中第一条线索是大人自己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我本来没有理解这个线索背后的逻辑,经过作者的解释我发现成年的情感反应确实可以反射孩子的错误目的。比如说,当我感到被挑战或被激怒的时候,孩子很可能在寻求全力或者说对某些事情的决定权,而这样的决定权可以让他们错误的感觉到归属感。第二条线索是当大人要求孩子停止某个行为时,孩子的反应。这个容易理解,孩子的反应折射出他的错误目的,比如说当孩子消极对待你的教育或建议,显然他可能是处在自暴自弃的错误行为目的状态。 作者后来有补充道目的揭示法可以成为识别孩子错误目的的第三条线索。有时候大人不能很快地判断出孩子的错误行为目的,那就只能试探用各种方式去问可能提供线索的问题,直到答案被揭示为止。
作者为每一种错误行为目的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鼓励方式,以改善这种错误行为。比如说针对报复这个错误行为目的,作者认为大人能还击,应该从报复循环中抽身而出。大人也可以让孩子跟自己一对一地讨论问题解决的办法。值得强调的是,作者认为大人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怀是适用于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中每一种错误行为目的的有效方式。
我在学校里工作,经常会遇到或者听到学生不做作业的情况。以前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去教育学生,感觉效果不是很明显。我知道这个问题也是令周围不少同事头痛的问题之一。本书的作者分析下来,觉得孩子不做作业这一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四种错误行为目的中的任何一种。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对这个目的有了准确的判断,再去用上一些正确的纠正或鼓励的办法,可能让问题更快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说,一个自暴自弃的孩子可能是因为真的不知道怎么去完成作业,而一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很可能是希望你关注他他才肯认真地作业。当然学校高年级里的那些十几岁的孩子就比前面所说的小朋友会更加复杂一下,他们错误行为背后除了那四种主要的目的之外,还要加上同伴之间的压力和他们对父母价值观的叛逆行为。这些知识对我们初中和高中的老师应该很有用,要知道简单粗暴地想去管束十几岁的学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作者认为“要控制住十几岁的孩子根本是不可能的—已经太迟了。你越是要控制他们,他们就越是不屈,并且是越远离你。”(p.89) 如果孩子真的远离的大人和老师,那我们就真正地失去了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