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教育政策变化与民办学校发展

EdTinker

Photo taken in one of ECNUAS HS English classrooms in Oct 2021


应邀参加首届中欧校友父母教育论坛(2021年10月16日)。根据组织方的话题,我准备了一些观点,其中有些在论坛上分享了,有些时间关系没有分享。既然思考了,就统统在这里记录一下。


今年民办学校办学的政策和大环境有比较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与挑战对学校的工作多多少少产生了些有影响。


政策的变化是一个组合拳,而不是单点的出击。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民促法实施条例,公民同招和招生的摇号政策,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更加严格的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双减”意见的落实,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的落实。


我的观点是,这些政策的变化和实施对学校工作肯定有一定影响,但是也不至于全面影响学校的规划和教育教学。在新的政策之下,学校的发展和管理更加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民办学校的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比如说,课程设置和实施必须更加规范,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目标和教学要求更加明确,学校应该在国家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和优质的发展。


之前民办教育的游戏规则不清楚的时候其实是大家乱跑,很多措施都带有临时性和尝试性,学校也不可能有长期的战略规划,因为不知道有些事情到底能不能长期做;现在有了清楚的规则,我们按照规则来,把心思用在建设学校的教育教学内涵,用到打造学校的品质和特色上。


由于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盘子中比例的设定,并不是所有的民办学校都能保持原来的身份,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民办学校都能成功,这些政策的变化可以说促使我们更好地在政策框架内制定学校长期的未来发展战略。


对我们学校华师双语来说,我觉得政策变化对学校大的发展方向没有什么影响。华师双语一开始就强调学生的全人、全纳和平衡发展,我们课程和教师发展都是按照这样的教育目标设计的;我们一开始就做有特色的民办教育,优质的公办学校的模式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吸引对不一样的教育有追求的家长群体,我们丰富上海教育或者说嘉定教育的多样性;我们提出的“优质、多元、融合、关爱”的教育教学特征是符合政策的要求、时代的要求、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需求的教育。


我认为,如果我们真的热爱学校教育,希望用民办教育的力量贡献于中国的教育,去为中国和世界培养有用的人才,那么现在这种政策变化带来是短期变化过程中的痛苦,长期来看应该是甜蜜的。


在这样基本已经确定的,或者说基本能够看清未来方向的政策环境下,民办学校的发展可以据此制定一些长远的策略。


首先,提高规则和法律意识。民促法规定的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要很清楚,不要有侥幸心理。政府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一系列规定和课程要求要认真落实,不能踩红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心理不应该有;在越来越规范的中国社会和教育领域,这个想法行不通了。


第二,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来建设这个定位很重要。绝大部份的中国学生还是在公办教育中,做民办教育的人不要看不清这一点。同时,中国的教育还是需要一定数量的民办学校或称私立学校。找准自己学校的定位,在中国教育和地方教育中的位子,成为越来越完善的中国公办教育体系的补充。既然是补充,要努力建设自己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在自己学校传统和特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别的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做不到或者难以做到的事情。


第三,利用好政府和社区的支持。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希望民办学校能够办好,能够产出优质的教育成果,积极地利用教育部门的资源,包括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经费支持等等。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家长也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学校组织和功效教育教学资源,民办学校应该打开门,让校园内的教学融入更大的社区教育环境。


中国的IB学校和海外IB学校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在论坛上没有讨论到。因为之前组织方曾建议我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所以在这里也记录一下。)


其实既然同样是在实施IB学校,学校之间的相同之处应该多于不同之处。当然,讲相同之处就没有意思了,一般人都喜欢知道与众不同之处。


IB学校在海外分成两种,一种是公办的,一种是私立的。比如美国和加拿大都有很多在公办学校里实施的IB项目,尤其是高中的IBDP项目。学生不付钱或者只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上,只要学生足够优秀,可以说是它们公办教育中精英教育的一种形式。国外公办学校里的IBDP项目更多地是取这个项目的学术性,至于国际教育的部分据我了解其实是做得不怎们好的;国外私立学校的IBDP项目会在学术、全人教育、国际教育这些方面兼顾,因为它们面向的人群不同,培养目标也不同。


国外有很多历史很长的IB学校,他们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可以说它们是和IB组织一同发展起来的。像这些学校里有很多非常资深的IB教师,其中有些学校实施的IB项目非常的国际,培养的确实是未来的国际公民和国际领袖。在这方面,我们中国的很多IB学校确实有好长时间要跟他们学习的。


以欧美的很多IB学校为例,他们的教育目标不是把学生送到国外的大学去,他们主要还是借助IB的认可度把学生送到本国顶尖的大学去。这一点和我们国内IB学校是很大的不同的。我们主要还是把孩子送到国际上的大学去,这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国内IBDP学校的发展,因为不可能有很大比例的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的。


中国的IBDP学校大部分是民办学校,近年也有极少数公办学校招收低收费IB学生的。中国的IB学校至少在表面上都说自己是全人教育和国际教育,当然到底做的时候怎么样就不是太清楚了。就像有些体制内的学校表面上说是素质教育,其实是应试教育,这种现象在中国的IB学校里边可能也会存在。IB学校非常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包括学习者素养、学习技能、国际意识等等,但是学术结果导向的中国IB学校肯定还是不少的。


我在加拿大工作的IBDP学校是双文凭的高中,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加拿大高中文凭,也可以获得IBDP。教育部门也对IB学校进行认证,不过用的是国内系统的标准,由于相同的语言,差别不是太大的课程要求,他们是做得到这点的,而我们国内的IBDP项目做不到,几个主要因素限制了这种可能性,包括教育政策、语言、两种课程的差异性。


最近的疫情和教育政策对国际课程的高中和对想要选择这样高中的家长可能也会有些影响。


我感觉有些影响现在还不清楚,因为针对国际高中的政策目前不是很明确。不过,我觉得有些已经确定的政策可能对国际高中是利好,比如说国家在高中招生分流的政策,把人生的压力提前到了中考,对于那些不愿意进入职业学校,但是有未能如愿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有可能会选择国际高中出国。至于疫情,人们对它的人认识和承受能力都会慢慢提升,因此对教育选择的影响也会慢慢减小。


我认为为自己孩子的教育做出选择是每一个家长应该努力争取的权利,能够选择也是一个的家长能力的体现,包括知识技能和经济能力,同时教育选择也是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责任体现。


我觉得家长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世事的变化是常态,老子云,万物共作,吾观其复。家长只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然后进行或不进行选择。

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コメント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Xuefeng Hua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