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11062b_3c6a3d4493ed438a801e51719ce0b61b~mv2.jpeg/v1/fill/w_980,h_654,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11062b_3c6a3d4493ed438a801e51719ce0b61b~mv2.jpeg)
前些日子,我应高中部校长助理刘益君老师的邀请,到她的“公开演讲”课堂上分享我的个人成长故事。这是我第一次作为校长跟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而且是以演讲的方式。我在学校的大大小小场合没有少发表各种演讲,这次本想也套用原来的路子,用一些照片或演示文稿来作为讲话的视觉辅助,可是转念一想决定索性出其不意,尝试采用单纯口头语言讲述的方式吧。
我想我出生和成长的年代跟那些十五六岁的高中低年级学生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有信心他们会被我的故事所吸引。况且我还是他们的校长,平时他们只看到我严肃的校长的样子,他们一定很想知道我小时候和读书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到底做了些什么,到底有哪些跟他们相似或者不同的经历。
演讲开始了,我找了一张舒适的高脚椅子坐下,看到的是面对着我的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因为讲的是我自己的故事,也由于我真诚地想跟他们分享我的经历,因此跟其它很多次演讲体验都不同,我感觉这一次特别自然和放松。
我计划用差不多四十五分钟时间跟他们分享我人生中几个阶段。因为时间较短,我只能选择性地分享一些可能会引起同学们共鸣的片段。通过这个不完整的成长故事,我想让孩子们了解我的不同于校长这个职业身份的另外一些侧面。用刘老师的话说就是让孩子们看到他们的校长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我开玩笑说似乎校长本来就不是个人似的。同时我也希望我的一些经历和自我反思能够给孩子们的现在的学习和未来成长带去一些启示。
当然,作为一个嘉宾老师,我也想帮助刘老师达成她的教学目的,即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既专注认真同时又放松自如的成熟演讲者的面貌。我要让他们感觉到我是认真准备了这次演讲的内容,同时,我又不希望他们看到一个拘谨的背演讲稿子的老师。我要让他们感觉到,我是真诚地想跟他们分享我的故事,真心地是有些话想跟他们说。我想这是一个最容易走近听众的演讲者的姿态,最容易和听众产生共鸣的方式。
演讲在现代生活和工作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它既是一种沟通技能,也是一种学习技能,同时又是领导力技能。无论在学术论坛上,或是在管理会议上,还是在商业会谈中,具备高超演讲能力都能够让一个人赢得更多的信任,获得更多的影响。我们学校也因此注意为学生创造各种平台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包括全校性的演讲分享、学院内的公开演讲、还有在课程学习内的各种展示机会等等。刘老师开设的这门“公开演讲”选修课也正是符合了学校培养学生沟通和演讲能力的追求,同时也顺应了学生学习和锻炼公共演讲的需求。
我首先分享了我快乐的童年。我出生在相对比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上海的郊区,七岁的时候才看到第一个电灯。记得夏夜里经常在院子里看星星,妈妈有时候还会跟我讲她所知道的非常有限的星座的故事。小时候还经常在田间小路上玩耍狂奔,记得很小开始就这样,因此我直到今天还喜欢跑步和无拘无束地到处乱走。大概十几岁时候,家附近的马路开始重修,看到卡车隆隆地从远处来,又开往远方,留下一条通向未知远方的路,我开始想象远方和未来。同为农民的父母对我没有任何教育目标,他们也从来没有思考过20年后的世界到底需要怎样的人。那时家里没有报纸,没有电视,也几乎没有书籍,只有无边的天真和无知的快乐。
我10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是1984年,我发现我竟然有个家住在美国的亲戚,他们是解放前跟随国民党离开中国大陆,然后辗转大西洋彼岸的。那一年他们竟然决定回到老家探亲,而且一住就是好些天,我们只能举全家族之力接待他们。我那时看他们就像看外星人一样,他们用的、穿的和说的都是我不知道东西。我记得我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崇拜,畏惧,和向往。我记得我因为想象他们的国家到底是啥样子而彻夜不眠。现在想来,他们的突然出现实际上是将我的意识猛地一下子拉到了30年后的中国。后来我第一次有能力去美国看到他们生活的地方确实是2010年的事情了。
我的少年很迷茫。我年少时很胆小,只能很听老师的话,因此高中以前成绩一直很好,且经常受到老师表扬。我自己觉得没有长远学习目标,似乎只是为了不让老师和爸妈失望,也不让自己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我对读书有一些天然的兴趣,可是家里几乎没有条件接触到书,记得我曾获得一本杂志《世界瞭望》,我竟如痴如醉地读。读完就没书可读了,也不知道去买,也不知道到哪里买。我家里很晚才有电视,记得邻居家都有了我们家还没有,实在忍不住了就厚着脸皮跑到邻居家去看电视。家里一开始只有一个简单的收音机,当时有个节目特别好听,记得它叫“市场与旋律”,它不时地会播放流行歌曲,我记得我会整天不停地听,听歌和唱歌似乎是排解青春情绪冲动的渠道。小时候听收音机的习惯到还在影响我,我现在仍然喜欢开车时听书或听音乐。
初中毕业顺利进入县城最好的高中崇明中学,大学似乎是保进了,因此失去了更强的学习动力,度过得过且过的三年。当时和八个来自不同乡镇的男生同住,一起读书的记忆不多,一起瞎玩的回忆倒是满满一箩筐,过程中也竟结下深厚的终身友谊。同学之间互相影响,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总体来说还都是一批积极向上的好少年,我想这是一种很真实的学习和成长状态。我高中那时还远没有手机这东西,也没有见过电脑,打字还是在打字机上学习的,记得是学校里开设了一门选修课。我记得我写字不错,因此经常帮助班级和学校出黑板报,是用粉笔字在黑板写那种。我高中时候做了两年的升旗国歌播放员,是班主任老师安排的。我从不误点和出错,现在想来这是一个很长时间的社区服务经历,放到现在可能是要在大学申请中大写特写的,可我那时候根本就是不受注意的微小事件。
我考入的是一所师范大学,它又是一个没有什么学习压力的地方,而且进入师范大学的好处是工作基本有了着落。我的父母对我的学习结果已经非常满意,因为我完成了从农民到知识分子转型,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这已经是阶层的跨越了。不知何故,我一进大学就当了班长,也没选举,好像是班主任老师分配的,后来我竟又成了学生会里的一个小干部,由于这些社会职务,我的大学生活似乎在玩、组织活动、和社交上花的时间比在上课和考试上还要要多。学习上也不是完全放弃,该努力的时候用点劲,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像样的成绩就可以了,也没有过高要求。我始终比较喜欢英语,那是就开始结交外国留学生朋友,看英语报纸等等,可是没有像一些名校的学生那样有明确的考级或者出国的目标。没有目标也就落得个大学毕业时也也没有很高的成就。
第一份工作进入了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当初中数学教师,编制属于交大职工,我还觉得挺骄傲的。由于住在交大的教师公寓,与大学的一批留校的学霸年轻老师天天混在一起,感觉无论是智商还是学识差距明显,因此我也经历过一段心理动荡期(见我博客里的另一篇文章)。我决定奋力走出心理低谷发奋图强,并且一发而不愿意收场,让终生学习变成了一种人生习惯。我重新学习了大学数学,继续自学英语,最后竟能达到全英语教授高中数学的水平。我也努力抓住各种各样学习机会,国内和国外,论坛和讲座,并且利用工作机会将足迹走遍了英美加澳,了解了中国之外竟然还有这么大而丰富的世界,这个阶段对我以后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确立一个基本视野。
我觉得一个人一旦看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之后就能够找到努力的方法。我不认为自己在智力上占有什么优势,因此我在工作上采取十分努力的态度,勤能补拙,我发现数年努力之后我成为了一个学生喜欢领导器重,并且教学成果优异的初中数学教师。我没有就此停步,希望有新的学习和工作挑战,因此利用自己英语优势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我进入学校新建立的国际文凭高中学部开始尝试用英语教授数学。据此,我逐渐成长,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学部的负责人。我工作过的这个学校就是现在上海乃至全国享有盛名的上海平和学校,它最早实施的是国际文凭项目,数年后我们管理团队决定开拓第二个课程,引进了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迅速扩大了高中部学生规模,解决了一个学校发展的瓶颈。
可能是小时候对学习的渴望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我到现在还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实际上这种学习的冲动也正是我在2012年离开中国去加拿大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我想看看自己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国际教育到底是来源于怎样的一种教育文化和体系。当时似乎没有多去规划求学结束后到底去做什么,只是想了解更多以后再去考虑未来的方向。
我觉得我身上是有一些终生学习者的品质的。我似乎是天生具有一些批判性思维,不愿意人云亦云。我可能是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从来没有得到过满足,不懂的事情特别想弄明白,也是这是人类原本天性,只不过在我身上还没有泯灭而已。这两点注定我是一个执着、快乐,有时候又是痛苦的学习者。我很多年自学英语培养了自己很好的自律和自学能力;我工作数年后回到学校继续进修研究生数学把自己对数学的认知提高了一个层次;我工作十多年后申请硕士研究生,开始对已经开始涉足的教育管理学进行研究;硕士毕业后索性再发少年狂,在将近不惑之年时成功申请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项目,并在四年后获得教育博士学位。
此时,我觉得我的学习达到了一个巅峰,人生的视野和职业的选择也进入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空间。我想我是具备了一些全球视野和一些跨文化工作能力。实际上,我也确实进入了全球性大集团工作(如Nord Anglia Education),也可以选择中国本地学校工作(如上海华旭学校);我既可以停留在中国工作,也有能力寻求在海外发展。不断学习进步确实是可以改变人生的。
我觉得不断学习成长的关键结果就是思维方式的升级。就教育而言,以前最早在国际文凭项目工作的时候,我只是为了把学生送到世界顶尖大学而已,跟学生和家长谈的主要是课程和升学操作技术层面的认知;而现在我更加关心的是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的创建,和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的生态。
学习没有止境。全职读完博士重新进入工作后发现仍需要时时刻刻保持学习的态度和精神,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无知,或者自以为是从而犯错误的境地。所以只好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总结反思。因此,我要求自己每天必须读书,我的床头必须有书,否则无法睡觉。读书让我从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现象和问题,读书也让我对教育、人性、组织、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等方面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这些方面有些跟我的工作直接相关,有些间接相关,有些则一下子似乎没有关系,但是我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的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会多多少少影响跟我有关的学生和老师的发展。
认知的输出是一个很好的促进读书和学习的方法。跟人交流就是很好的一种输出的方式,其中也包括写作。因此,我经常把自己的反思下来,通过我的个人博客跟别人分享。到上海华旭双语学校工作这四年来,我积累了将近160篇长长短短的博客文章,其中包括工作发言稿、教育反思和研究、生活感想等等。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输出,讲话前需要准备,演讲过程也是一个很好地整理自己思想的机会。讲的好了自己也开心,听众也受益。
在这次演讲分享的最后,基于我的个人经历,我给了孩子们四个建议。我要求他们保持一颗好奇的内心,我建议他们要养成一种成长性的思维,我要求他们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同时我鼓励他们必须始终坚持前行。
我不确定若干年后他们中会有多少人能够记得这次演讲,我甚至不确定多年后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清晰地记得我这个曾经的校长。但是,我感觉在这个近一个小时的演讲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心灵是在产生了真实的互动的,因为我明明地看到了一双双被我的故事点亮的眼睛,而我也明明地感觉到了我自己在分享过程中的身心愉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