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云馨
今天,在嘉定区致公党接待会上,我邀请了华师双语2021届毕业生张云馨同学发表这篇主旨演讲。张同学的演讲从一个毕业生的角度,生动又深刻地诠释了如何通过在校的学习和自我的努力,逐渐成为一个既有中华文化和传统的中国人,又有境界和知识走向世界。培养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的世界公民是华师双语的育人宗旨。张同学的演讲个这个宗旨提供了一个美丽的注解。
我征得了张云馨的同意,将她的这篇演讲全文发布于我的个人网站。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47ea49bf0d2a48d58960c7532886dee9~mv2.png/v1/fill/w_633,h_876,al_c,q_90,enc_auto/4a4f2e_47ea49bf0d2a48d58960c7532886dee9~mv2.png)
(注:照片是华师双语高中部学生会和学生杂志社合作创办的第一期校刊封面。)
如何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
张云馨 (华师双语2021届毕业生)
尊敬的老师们,下午好。我的演讲主题是“如何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
如今,全球化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全球化浪潮正在推倒各国疆界,令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因此,我们这些青年人成为“世界公民”已是大势所趋。
网上对于世界公民的定义多种多样,最普遍的一种是:不仅仅局限于在一些世界性事件中呈现出的“民族-国家”的属性,而是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将公民责任与道义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考虑。
这样看来,“世界公民”似乎与“扎根于中国文化”有所矛盾,都没有国界之分了,还怎么分个中国非中国呢?
但在我看来,这其实并不矛盾。世界公民拥有国际化的视野,怀有立足全球的责任和担当,然而这些是以本国民族文化为基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充分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才会更懂得尊重其他文化。
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呢?
我是华师双语十二年级毕业生,即将从一个彻彻底底的国内学生,走出国门在海外留学。今天我就来谈谈我从自己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实际上包含三个步骤:
一是“扎根于中国文化”,二是成为“世界公民”,尊重不同文化,三是将此二者同时保留。
前两者单独来看,都不难,难的是第三点,在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同时成为世界公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的同时,理解与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出国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必然会有冲突之处,致使我们可能在适应外国文化的同时,抛弃了中国文化的某些部分。因此,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首先要在文化冲突中保留自己的文化。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了解尊重中国文化,拥有文化自信。
有了文化自信,有了民族自豪感,我们才可以在适应外国文化的同时,确保中国文化的存在。
那怎样才能有民族自豪感呢?
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习并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
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
l 通过学习历史——中国的发展历程
l 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民族精神
l 学习传统技艺如国画、乐器等——中国庞大的文化的一部分
l 旅游
以文学为例,它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这些在史书上冷静而客观的文字转化为一种情感,一种精神。
古人的古诗、作画,展现出或潇洒恣意、或官场失意、或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的风流才子,一个个栩栩如生,那样的鲜活,能令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
那些现代的文学作品也会展现出民族精神,如莫言的作品中充斥着的中国乡土人民热烈的生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那就是旅游。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都是在中国,每个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经历。参观一个个文化古迹,了解曾发生在那里的事,就是与当地的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会在这个过程中被加深。
就在前几天,我和同学一起去南京旅游。南京曾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旅途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夫子庙的夜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看着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建筑,往来络绎不绝的行人,能令我联想到古代“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的繁华之景,我就想“哇,我们中国在古代就已经如此繁华了”,随后油然而生一种对于自己国家文化的自豪之感。
--》 了解地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骄傲于自己中国公民的身份,有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了
另外一个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就是和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到不同国家亲自生活体验,了解他们的人文历史和民俗。
很多人担心出国之后存在文化冲击,我们可能成为了世界公民,但抛弃了属于自己文化的东西。但我认为,恰恰是走出中国后,走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文名的魅力和强大,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
原因就是他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把各国文化比作一座座大山,而你一辈子都生活在“中华文化”这一座大山里,怎么体会到这座大山的美呢?
走出这山,站在其它文化的角度看待这山,才可以更深入地体会中华文化。
我之前看到知乎上一个人提到自己出国的经历。他发现班上泰国的同学,可以用英语清晰并且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能举例子。另外,他们对晦涩的英文医学术语和药名异常的熟悉,熟悉到日常讨论都可以信手拈来,甚至还能用英文解释给中国学生。这很显然是中国学生做不到的。
甚至有一次汇报,现场对象是不会英文的泰国民众,汇报人依然用到了不少学术英文单词,比如"validity","reliability"等等。他终于忍不住问了教授。
教授回答说“泰文里没有那些单词对应的翻译。”然后教授好奇地问他。“难道中文里有对应的翻译吗?”
他回答:“对,中文里都有翻译,所有的药名,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和骨骼都有中文翻译。”
这时,一向平静的老教授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之后问了其他泰国同学和老师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反应也都是一脸惊讶。
于是他明白了,中华文明渊远流长,我们有自成体系的历史文化,医药、天文、地理、丝绸、陶瓷、建筑等等。我们在文化交流中既能兼容并包,又能自成特色。我们古老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先民的智慧,因此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不需要依赖外来文明也可以繁荣昌盛。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
我曾在背到七大行星的时候疑惑,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英文名称与中文翻译是完全不同的。金星 叫Venus,火星是Mars。我当时还在想,为什么不直接英译中,给金星命名维纳斯星之类的,好让我单词好背一点。
我把这个疑惑问了出来。我忘记当时问的谁了,只记得他告诉我,因为中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我当时还不明白。但是我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行星的命名是有文化渊源的。
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将金星命名Venus, 是收到西方古代文化的影响。古希腊人称金星为阿佛洛狄特,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而在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因此金星也称做“维纳斯”。 而在中国,古人称金星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称“启明”或“长庚”。因此就叫金星。
而天王星、海王星此类并没有以五行命名,则是因为这些行星肉眼不可见或很难看见,中国古人并没有发现,直到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后,才由西方科学家发现它们。因此他们在中国古代没有名字,只能以西方命名方式演变而来。比如天王星英文名是Uranus,乌拉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因此在中文里变成了天王星。
也就是说,中国因为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才会有如此多的命名方式。正因为中华文明的璀璨夺目,才会在其他文明中显得独树一帜。
回到正题,与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有了对比,才有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自豪。
我马上要出国,走向世界,而这些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会陪伴我走向全球,走向世界。我心中有文化的根,有归属,也就有了力量。
然而,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不能一味的骄傲于中国文化,
我曾经以为人们普遍崇洋媚外,然而,纵观历史,我发现事实截然相反。
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此后的维新变法,其中变法的理论与实践,无一不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在文化世界观的变革中始终局限于“中国中心主义”的文化模式中。比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康有为先生的“西方物质、中国道德”,孙中山先生的“西方科学、中国国粹”等。都认为“欧美的特长只有科学,而中国国粹为西方文明所不可企及”。
后来,五四时期,陈独秀一反以往东西方文明各有其长,应当互补的观点,指出东西文明“若南北之不相关,水火之不相容”,认为人类的中心应当在西方,中国只有摆脱一切民族传统的羁绊,才能实现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换。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与世界公民的观点既有共通的地方,也有冲突的地方,因此,要想“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首先就要去区分中国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掉那些已经不合时代的部分。
儒家三纲,曾经被陈独秀批判过的那个“三纲”,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它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这种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是应该被摒弃的文化,
因此,想要成为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我们首先就要继承那些适用于时代的中国文化,为我国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综上,扎根于中国文化的世界公民,就是在继承中国文化的同时,既要抛弃“中国中心”式的想法,又不能盲目推崇国外的文化,。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给与我充分的文化自信,让我在世界的舞台上明白自己从何而来,文化之根是我走向世界的底气,也给我包容世界文化性的胸怀。
我们这些学生作为未来中国建设的一份子,要扎根于中国文化,做有情怀的世界公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