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故事写于2014底和2015初。当时我和儿子两个人在加拿大,现在老婆和儿子两个人在加拿大。疫情让我们本来相对容易的见面很难。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11062b_56d73605620546e5b5b94b40a8959859~mv2.jpg/v1/fill/w_980,h_69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11062b_56d73605620546e5b5b94b40a8959859~mv2.jpg)
和儿子成了室友。
老婆一“怒”之下回上海上班去了。我和儿子继续留在多伦多,一个读博士三年级,一个读小学四年级。我们两个读书郎成了学生寝室的室友。我们住的是多伦多大学的研究生寝室,公寓挺宽敞,两室一厅一卫一厨还有一个大储藏间。两个房间我们一人一间。儿子从小睡觉粘人。以前我从来不操心他睡觉的事,因为老婆从未长时间离开过他。现在就我们两个在了,我便成了他粘的目标。一到睡觉时,他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好让我允许他睡在我边上。痒,吃多了肚子不舒服,腿疼,喉咙疼,等等等等。反正只要让他睡我床上他立马就着,啥疼啥样都没了。我带他到家庭医生那里让医生检查了他身上那些在晚上经常出毛病的区域。医生判断结果“你很健康!”。这下他没话了,晚上乖乖地先在自己的小房间睡。不过,他新的招数变成了半夜里溜到我床上来,趁我睡梦中没力气跟他计较的时候。他睡觉时的诸多小动作让我无法安睡,抱着你,踢你,手放在你脸上。有一次竟然脚在我的脸上。没辙,我只好撤退。于是,经常是早上起来时我跟他互换了一个房间。这两天他想了一个新招“爸爸我把小床移到你房间里来不是更好吗?”
下棋。
关于睡觉,儿子昨晚又出新招,说是可以解决他晚上踢我的问题。我以为从此解放,岂知他是让我换一侧床睡,因为他琢磨着他睡着后的踢人可能是有方向性的。我照做了,可是半夜依然被踢跑了。与学院里一个教授聊起我跟儿子做室友的事,他说他也曾有独自带小孩子的经历,而且是两个。他的评语竟然是我应该感到比我老婆更幸运因为有这么个小朋友在身边。自从老婆回上海后儿子经常找我下棋。室友当然要有些共同的娱乐活动!这棋子是从中国带来的象棋。之前一年多里边只有我逼着他跟我下棋的时候他才勉强跟我对付几下,也还从来不按棋步走,也没耐心把棋下完。现在就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了,他倒自己想起来跟我下棋了,可能是怕我寂寞。跟下孩下棋要有极度的耐心,因为他很容易就不按规则走棋,或者很容易就跑题到旁边另外的玩具上去了。我也不能太认真,因为他老输的话就不跟你玩了。而且太认真的话哪天不定就气爆了。他可能走着走着就把老将走出大本营了,还反问为什么就不能试试新走法呢?他可能走了几步就一掀棋盘走人了,留下我一人在那里边收棋子边平息片刻之前还在的高兴劲。最近他又出了新主意,说是要下国际象棋。还说在学校里跟小朋友练习来着,觉得可以打败我。我决定试一下。
韭菜饼。
两个男人吃饭有时有点问题。我年长因此基本上我控制就餐时间,内容,和分量。当然有时候如果我没主意了也找儿子商量一下。不过他的主意大部分只会找来我的白眼,因为小孩子对食物的兴趣似乎永远是那几样--汉堡,薯条,寿司。烤鸡算是有创意的了,因此前天我就满足了他一回。昨天冰箱里还多了半把韭菜,我实在不知如何把它吃掉。之前的半把已炒了鸡蛋,不想重复一次被他说没创意。两人商量结果是做韭菜饼。可我从未做过!胡乱把菜剁碎,加面粉加水,再加水,再加水,加了很多水才把那盆糊糊弄得像能吃的东西。往锅里倒了油再倒糊糊,时间不长香气就把儿子从房间勾引来了。我边做,他边吃。我做完,他也吃完了。然后像我汇报说吃了六个。茶碗口大一个啊!我发现自己只有四个可吃,然而我其实做了12个。大惊!到他房间申他到底吃了几个?他说不知道啊,大概六个吧。睡前一直没事,临睡觉了说"吃多了,肚子难受。”只好让他睡我身边,可一宿安睡,次日早餐依然好胃口。
Sleep Over 1。
Sleep Over就是睡在别人家的意思。大人一般不太愿意,既怕麻烦别人,又怕麻烦自己。小孩子特别喜欢这活动,儿子也不例外。他跟他的小朋友M就经常睡过来睡过去。他们睡来睡去特简单,儿子拎个牙涮就走,M扛个睡袋就来。也不洗澡,儿子说是M家的外国人习惯,早上洗。因此他也跟着不洗。结果我看他们早上也不洗。有人陪他睡觉了,我到可以安心一个人睡了。儿子床一米二宽,他们两人还嫌小。于是自己从客厅搬四把椅子把床加宽,还要了三个枕头,外加M带来的睡袋。床上乱起八糟一大堆不知他们怎么睡的一夜。M有个坏习惯,醒得早,是很早。我好不容易还在酝酿一个回炉觉,六点不到他们就开始聊他们的小天了。儿子6点就冲到我床上说该起了。外面还一片漆黑啊!我说太早不起,他就骑我身上说他们肚子饿了要吃早餐。
钢琴课。
儿子来多伦多后不久就开始学钢琴。是他自己要求的。不过我感觉等到我们帮他买好钢琴找好老师后,他其实是后悔自己怎么提了这个要求。不过生米煮成熟饭,已经中了套,他也不好意思反悔。我发现这个事情的一个后遗症是以后我们再建议学什么东西,比如旱冰课,他小眼直转显得特别小心谨慎,生怕再上我们的套。他的策略基本上是不管好坏先否决再说,然后慢慢听我们跟他解释。至于钢琴,其实他是喜欢弹几下的,那个老师他也挺喜欢。不过最好我不逼着他天天练。于是乎在我们之间常有“30分钟”, “20分钟好吧”,这样的讨价还价。扭不过我时,就拿钢琴出出气,要么弹特重,要么特快。说他,回一句“你又不懂!”。前两天我不小心忘了他的音乐学校期末汇报表演的时间,弄得他既表演迟到又耽误了琴课。还好他很要面子,面对观众和老师还是一丝不苟。事后被他数落一通不算,还索要精神损失。结果40分钟iPad时间才平息纠纷。
香蕉蛋糕。
老婆回去之前在冰箱上贴了一个蛋糕的配方,说是又好吃又容易做的甜食。我决定做了向家羽炫耀。过程确实简单,按照配方一步加一样,然后烤箱制作就行。配方没说明最终产品的分量。做着做着,我隐约觉得这糕的尺寸对我们二人可能有些夸张。蛋糕出炉。儿子吃了一块,两块,三块,到第四块时已把糕当成玩具而不是食物了。我亦尽力,但实在胃口有限。看着那余下的一公斤甜食心想“坏了,这吃到那年啊!”。接下来的一周他不管我如何劝说已对这糕失去食欲。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发现在两种情况下他会吃:特别饿时,还有和朋友一起吃时。于是每次下午去学校接他时我都带上糕,他饿了又没得选只好吃糕;每次小朋友到家里找他玩时我都会切上一盘糕,他们边玩边吃也消耗了不少。令我高兴的是终于没有浪费这个大概可供一桌人吃的香蕉蛋糕。
分配家务。
和儿子两人合住家务活是要有所安排的。总不能我一个人全包吧,这样我太忙,又不利于他的成长锻炼。可想法让儿子帮忙做点家务并不容易。苦口婆心说服他帮我涮碗,洗到一半就说不干了。可能是我任务给太重了,结果只好自己再去收场。要求他帮我一起把衣服抬去洗衣房,半道就溜了,因为他发现我原来一个人也抬得动,我只是想找个伴解闷而已。昨天看到一则微信,讲的是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做家务和不做家务的小孩长大后差别很大。这可让我感觉如获至宝,也不管那个研究是否可靠。忙把儿子抓在身边一起研读这个微信。当他看到做家务的比不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有工作和有家庭的概率要高十多倍时,他神情凝重地赶紧和不做家务的孩子划清界限,说“我还是帮你做了点家务的哦”。今天开始儿子愿意为自己的房间吸尘,为自己叠衣服,并继续协助我涮碗。
YMCA。
寒假第一天儿子把闹钟调在早上6:15,因为7:30要赶到YMCA参加为期六天的冬令营。YMCA是“基督教青少年会”。我家不是基督教徒,但也可以参加活动。这个冬令营不是他要求参加的,其实是我想把他送走几天好安心看书写字。当然活动似乎挺丰富,体育游戏样样有。两周的寒假他整天跟我在家他也没劲,所以也就乐得出去找乐子。不过,他很疑惑为什么每天活动开始这么早--其实是我特地选的延长类的从早7:30到晚6:00。好在他有个好习惯守时。只要说好时间就会努力不迟到,早起也不怕,他属鸡。路上他冷不丁冒出一句“不是高峰时间车很快”让我顿感有些于心不忍。我们其实是第一个报到的,领队说其他孩子也快到了。此时,YMCA大楼里只有游泳池里有些早起老人在做水中步行的游戏。
平安夜。
去YMCA的第二天儿子就发烧了。他说冬令营里好多小朋友在咳嗽。他这一病我们这个圣诞节所有计划都泡汤了。平安夜无奈去拜访儿童医院加班的医生护士;明天朋友家的西班牙式圣诞大餐也只能想象了;朋友特地为他准备的圣诞礼物只能等到过了节才能得到了;我想趁他去YMCA的时间努力学习的小算盘也不好使了。圣诞虽是宗教节日,很多人包括我也稀里糊涂地一直在过。平安夜,今晚我的祈祷却有了明确的内容,愿他尽快康复!
生病的小孩。
小孩一生病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对什么都失去了兴趣,眼睛也少了光泽。小孩不会装,他的身体状况一有好转,我马上就可以察觉到,因为他立刻回复到生机勃勃的状态。这次家羽跟流感病毒战斗已快一周,我的心情随他的体温变化而上下起伏。加拿大的医生既不给退烧药也不给你消炎药,只要检查下来没有大碍,只建议休息,喝水,让身体自然恢复。去了两次医院,第一次儿童医院只给一个可减轻发烧时身体疼痛的药,而第二次家庭医生索性说啥药都别吃。在他们看来低烧,咳嗽,喉咙疼都是小事会慢慢恢复。小孩生病既考验他的身体也考验他的心理。第一次看他得这么重的流感也是考验我的心理。
电子游戏。
家羽的朋友小泰国人M竟双膝跪在我面前哀求"让我们再玩15分钟好吗?"我只能投降。最近家羽迷一个叫Mine Craft的游戏。不仅自己一个人玩,有时候还跟朋友A和M联机玩。他还跟我分享他在MC中创造,比如一个特酷的过山车之类的。这个游戏跟他喜欢的搭建类游戏乐高有类似之处;不过是虚拟的,想象力可以无止境地发挥。用家羽的话"什么都可以造,可以造一个世界"。让他玩怕他沉溺其中;不让他玩似乎也难,因为这是小朋友之间一个主要话题。因此,我们有两个约定:工作日不玩;周末每天只玩半小时。执行可不易,尤其是周末。
换糖。
家羽的老师有个积分制度以鼓励小朋友在班级里好的表现。学生积满一定点数可以换奖励,包括文具,糖果,iPad时间等等。最吸引小朋友的是积满30分可换两天不做回家作业。家羽那天却换了一盒糖。他对不做家庭作业不感兴趣,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回家作业可做。他说只有在学校里做得慢的学生才有回家作业,而他做得快因此换不做作业对他没任何意义。他换到了糖特别骄傲,一路上捧在手里还不停地吃。还很认真地特别跟我说明这糖是水果原汁浓缩而成。还说班级里每个小朋友都问他要,他却只能分给一些最好的朋友,因为僧多粥少。我尝了颗不过是一般水果糖而已。大概老师给的糖特别甜。
YouTube。
YouTube上什么都有,对小孩子来说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因此,当儿子让我帮他申请一个YouTube账号用于上传视频时,我反对。可他十分坚持, 并摆事实讲道理,说他两个好朋友都有账号还有视频。我将信将疑,心想能否帮他建一个我可监视的附属账号。他的Microsoft账号就与我的相连,每周我能收到他的上网统计。YouTube没附属账号,可Google对账号申请者有年龄限制。儿子兴致勃勃地输入出身年月日,弹出框提示“你太小,不能申请”。我暗笑。他傻眼,只怨自己晚生了几年。
小孩的债。
老家有句话说的是小孩的债是欠不得的,因为他会对着你一天念到晚的。这句话的引申意是小人的债不能欠。小孩子和小人当然并不等同,虽然他们的行为有些相似。儿子生病期间,为了鼓励他积极跟感冒病毒战斗尽快好起来,我一冲动说了句“等你好了帮你买个你最想要的玩具”。他当时发高烧没空搭理我;但他记着。稍微恢复一点点,他就开始提醒我关于礼物的事。提醒的方式多样,包括直接提醒,跟妈说让妈提醒,间接提醒(我病好了),反面提醒(你不会遵守诺言的)。当家庭医生证明他确实已恢复,他要债的决心已经势不可挡了。不巧,ToysRus内他上次看中的那款玩具脱销。我随口说“你先买个小的,下次.....”;心想坏了,这次欠下高利贷了。
朋友的礼物。
儿子在YMCA还沒回家的时候他朋友A给他送来一袋礼物。A特地关照我圣诞节之后才让家羽打开礼物。在接家羽回家路上我说了不该说的话“A给你一个礼物,但你不能马上打开”。接下来一个小时包括吃晚饭的时间,我们之间对话就是“为什么不能打开”和“A说的不能开”以及这两句话的各种语音语调变式。小朋友的好奇心大概是要撑破胸膛的。我只好投降。礼物只是十几辆A玩过的二手小汽车。“A为什么送他三岁时玩的小汽车呢?”,对礼物的失望溢于言表。我无法解释为何是小汽车,缺担心起他不去感激朋友送的礼物。我忙替A解释说这是他表达友谊的方式。说话间A晚饭后敲门来玩。儿子急忙让我将礼物收起,对A致了谢还假装不知礼物为何物。
逆反。
跟儿子直接讨论关于逆反的问题,因为他最近太逆反。我建议看书,他说要玩玩具;我说先弹钢琴,他说先看英文;我说看英文书,他说先看中文;我说出去吃饭,他说还是家里吧;反正我说东,他就乐意去朝西。我越说,他就说你越说我越不愿去做。我问他“我烦你你是不是觉得我讨厌?”他满脸坏笑“有一点”。我记得我小时候我妈跟我唠叨的时候我就觉得她特别难看。我猜我在儿子的眼睛里有时候大概也十分丑陋。他似乎有他自己的小九九,而一旦他的计划得不到我的认可,他的解释就是“你不懂我的意思”。我当然知道他的“意思”就是我得听他的意思,可我这当爸的怎么可以随便就着儿子的意思?逆反大概就来自于我们相互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别人家的饭。
儿子身体刚恢复,胃口不好。早饭只吃了一点就说饱,食量不及以往的一半。吃完,他就去了小朋友M家。我特地早早收工开始做午饭。心想糖醋排骨是他的最爱,刚出锅的喷香白米饭也一定能勾起他食欲。饭已飘香,排骨也仅剩最后一道工序,不料这小子从M家来电话说他们几个小朋友集体在M家吃午餐了。得,所有都白忙活了;他不吃,我也失去做饭的动力,其实胃口也没了。一个时辰后他回家,我问他中午吃什么吃了多少。他答“米饭加蔬菜,吃了很多”。别人家的饭就这么好吃?M是母亲是缅甸人父亲是加拿大人;怀疑他们有什么秘方调味品?
寒假。
寒假终于结束了!终又可以把儿子搞到学校去了。看着他背着书包拿着餐包进入校门,我是一身轻松啊。不是不喜欢他呆在身边,一天24小时缠着你可不是好玩的事。再说有时候在家里闹腾的可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小屁孩。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你还会发现刚买的薯片怎么只剩一个空袋。电视开着却围着小iPad看视频。小孩子是不按照成人的思路和方式行事的。你就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收拾吧。收拾烦了,就索性让房间乱得像刚爆炸过。发现也能过。
家庭作业。
儿子从学校回来几乎从来没有回家作业。解释是只有做得慢的小朋友才把作业带回家做;他做得快就没作业了。平时还好,寒假可愁坏了我。老师没留一个字的作业,连个寒假建议之类的东西都没有。小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老师没布置作业就等于授权孩子全日制的玩。看他整天跟小朋友们想着法子变着花样玩,我总忍不住要给他布置点家庭作业。我发现给儿子布置作业比给我的学生布置可难。他似乎有很多理由说明他很忙没时间做我给的作业。好在楼里的其他家长也都关注孩子的学习。常有来我家玩的小朋友被叫回去看书或做数学。
iPad。
儿子有个小iPad, 我有一个大iPad。我想跟他换,为了我工作时带进带出轻便。他坚决不肯,且眼神疑惑,如我要占他便宜似的。我对他使用iPad实行时间管制。他用完了,我就收走。怕他抵制不住诱惑,我一般会随手把iPad藏起来。怕他找得到,我一般每次换个地方藏。藏完几天一过我也忘了。结果呢经常是我俩一起找,他也找不到,我也找不到了。小iPad很小,且有外壳,极容易混迹与书堆杂物之中。有一次我随口骗他说在微波炉里。此后厨房内凡有门之处也成了他寻找iPad的地方。
小以色列人。
对门住着一家以色列人--外婆,妈妈,和一个小孩。外婆有男友没老公;妈妈有老公但没来往。小以色列人比我儿子小两岁;儿子不爱跟他玩。试玩过,终究不欢而散。儿子常数落他的古怪行径:午餐每天带两片白面包;剥香蕉要剥老半天;每天必迟到;敢打老师等等。在我儿子眼里小以色列人是个没教好的小孩。每天上学前都会听到对门叽里呱啦大呼小叫希伯来语。我们听不懂。但根据结果判断她们三人是争论"今天要不要上学"。小孩赢则不上学;外婆和妈妈赢则上学迟到。
Sleep Over 2。
我正安静研读一篇讲经济全球化导致当今穆斯林圣战各国蔓延的文章,儿子闯进门说他邀请了两个朋友今晚睡在家里。我心想,得,世界大事暂放一下,我先解决家里的战斗吧。首先吃啥?改变今晚做寿司的计划。烤三文鱼我可能还能分点;如我边做寿司三只小狼边吃的话,估计我只能吃醋饭。再做个汤?冰箱里见什么就往里边加,边加边想做什么味的汤。最后番茄酱将汤定格为酸甜鸡肉蔬菜汤。小泰国人似乎不爱吃,吃的时候拼命往汤里加盐加胡椒。总算喂饱三只小狼,下一个问题怎么睡?三人企图占领我的大房间,被我严正拒绝。他们只好在客厅大做文章。桌子变成了堡垒,沙发成了床,地毯加睡袋也能凑合。三人正看电影,我的世界又安静了。
火警。
我们住的大楼里经常会想起火警声,有时候是演习,更多的是谁家不小心起火了。其实也不一定是火,只要冒烟火警就会响。一响就不是一家响,也不是一层楼面响,而是22层楼一起响。照顾距火警响了人必须离开大楼,而且须走楼梯。所以常有根本不知哪儿有火就见成群人爬楼梯逃命。救火车来得特别快,而且也成群地来,哪怕只是谁家厨房里冒点烟。从未真发生过大火,因此有人就会不紧不慢地“逃”或干脆不逃。我就有一次放弃逃生。而今天我想先温好牛奶再喝好牛奶然后再逃,结果被一向谨慎的儿子大骂。
溜冰。
儿子开始冬季的运动课程。一个是溜冰;另一个是游泳。他以前也玩过旱冰,但比较正式的训练还是第一次。我不懂旱冰,更不会弄旱冰的装备。草草帮家羽穿戴好让他上场;可片刻他就让教练赶下了场。原来旱冰鞋的带子必须系得很紧才合格。幸好旁边一个专家指点才知道如何帮别人系紧很硬的旱冰鞋的方法--双膝夹紧鞋双手用力收紧。
你买吗?
饭后陪儿子散步到Indigo书店的玩具区。他喜欢过段时间就去逛逛,为下一次买玩具了解行情。所以今天逛的目的只是看。他随意翻看玩具,一不小心把一个乐高的包装给撕破了。旁边没人注意。他的第一反应是傻眼看着我问"怎么办";我的第一反应是"必须买"。他有些不情愿,因为我家买玩具有配额,而此物又不是他最爱。我坚持,他只好抱着乐高走向收银台。收银小姐的"谢谢你的诚实"既是安慰也是一个30加元的教训。
标准答案
儿子前两年跟着我在加拿大读小学。这个学年的最后两个月由于我回国做研究项目之故,他也到上海的一家公办小学借读。这个经历对他来说充满了挑战。很自然地,他会比较两边的教育,比如老师的教学方式呀,学校的课程安排呀什么的。这些比较也经常会成为我们家晚饭桌上的话题。有些时候他的比较还会令我深思。
有一次儿子给我讲他的英语考试。其中一个选择题问的是中午时候树的影子怎么样。三个选项,分别是Short,Small, 和Tall。我儿子选的是Short。老师的标准答案是Small。因此,儿子被扣分了。他很不高兴,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对的。我问他为什么不找英语老师理论。他说没用的,老师一定有她的道理的。他说,以前发生过的,老师到最后还是有她的道理的。他还说,若是在加拿大的学校里,他肯定会跟老师讲的。不过,我想加拿大的小学也不会出现这样的选择题吧。即使有类似的问题,也会成为每个小朋友随便说自己的观察的活动的。
在以后的考试中,儿子肯定会按照老师的思路去选择“正确”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拿到高分,才能够成为一个“好”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他也慢慢地学会了揣摩老师的心思和思路。当他回答考试问题的时候,甚至在回答课堂问题的时候也一样,他会揣测老师的想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肯定。
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对中国教育中标准答案现象的嘲讽。很多人都把它当作笑话来看。不过如果深入地想一想这个问题,可能大家就笑不出来了。学校的一个功能就是学习社会生活。小学生从小在这种揣摩师长的心思的学校氛围中长大,慢慢地他的人格和思想就被师长的替换掉了。在学校里的时候只是在考试中努力猜测老师的出题意图以便给出“正确”答案;以后进入工作场所后就可能变成揣摩领导的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决定。而自己本身的思想和创造力却没有了。
也许这样的人正是很多中国的领导喜欢的人。认真学习领导的指示和仔细琢磨领导的信息可能是很多人在工作单位里的生存之道和升迁之道。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在从小的学习过程中就培养起来的。这样也怪不得中国的教育不太可能培养出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虽然这些品质是中国今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素养。
一个小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如果在那些时间中这个学生不断地学习如何猜测老师的意思和如何跟从老师的指导,那么这种方式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无异于扼杀学生自我思想的洗脑。因此,如果中国的教育真的要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我觉得教育改革得从根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着手。至少,我认为应该让平时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测评脱离开以标准答案为准的模式。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