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华旭学院制起源和发展

EdTinker


本文是最近应华旭之邀而作。放在博客记录一下。


华旭学院制发展概述

学院制起源于欧洲, 主要是英国的英格兰地区。在欧洲中世纪时的一些学校要求学生住在特定的住所,慢慢地这样的住所被学校所拥有,并由学校指派的院长(House Masters)进行管理。这样的学生管理方式后来随着英国教育系统的演变逐渐被一些新的学校所采纳,并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部分 (Dierenfield, 1975,1976)。后来,由于学院系统的一些作用被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教育界所认可,这种特殊的学生教育管理形式也渐渐被全球范围内学校,尤其是国际学校广泛认可并采纳。


从2017年开始,当时立校不到两年的上海华旭双语学校(当时名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在创校校长龚德辉女士的带领下开始初步尝试将全校师生将分为科学、文学、体育和艺术四个学院,以体现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学校从2019年开始正式启动四学院制的系统性的建设工作。在时任学校副校长及高中部校长的带领下,一批老师先行者率先对学院体系进行研究和建设。这批教师先行者在参考了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学院制经验和有关学院制的学术文章之后,在高中部内率先建立了一个符合华旭双语文化特点的学院制管理系统。


       这个初创的学院制体系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精神和学习文化,包含了所有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成为学校社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院制也发展成了学校学生成长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学业学习和成就挂钩,涵盖了学生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主学习活动和宿舍生活等。在华旭,学院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学院制、班主任制和宿舍部协同工作,打造学校强有力的学生成长指导课程,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激励学生,在学生和教职员工中培养社区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高中部发起的学院制设计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学院的管理架构、学院的预算制度、学院的领导、和学院分数体系等。具体来讲,每个学院设置学院院长( Head of House),由具有领导能力的中外教师担任。从一开始,高中部就规定了学院的教师领导职务必需由至少一名外教担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我们学校中西融合的教育特色,同时也能够为日后将学院体系建设成为与中教为主的班主任体系互补的学生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每个学院还设有两名学生领袖 (House Captain),一正一副,负责学院内的活动组织和学生事务。学校给予每个学院一定的年度预算,用于组织学院内和跨学院的各种活动。

       经过第一年的尝试后,高中部在2020年对学院制度进行了升级改造。在基本体系保持不变的基础之上,明确了学院院长必须由外教担任的规定,以更好地在学校中体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学院也增加了学生级长(House Prefects), 以更好地帮助学院院长和学院学生领袖做好学生自管方面的工作。同时,高中部的学院制也改进了原有的学院分数系统,更加明确了月度和年度学院分数评比的细则等,以增强各学院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与此同时,在时任副校长的带领下,高中部逐渐将学院制建设的经验传递到学校的其它三个学部。小学部率先在2020学年开始建立学院分数系统,组织多项由学院院长发起的学生活动,并通过月度评比的形式,使的学院逐渐成为每一个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平台。初中部也在同一年逐步建立学院分系统,并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院的组织形式。从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幼儿园也开始逐步推行学院制,将学院文化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

      经过多年的实施,华旭学院制度逐渐深入这所K-12国际化双语的师生的内心,同时也形成一套基本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校级层面,学校执行校长和各学部校长亲自协调学院相关事务;在学部层面,由学院院长和月度执行院长组成的团队负责协调所有与学院相关的事务、会议和学生活动,同时负责学部学生成长和德育校长助理也为学院建设提供指导。由于学院制从一开始就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因此在学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承担各种教育教学职能的教师们在这个平台上的互动和协作,大大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所有这一切对我们学校深入探索和实施中西融合教育,尤其是学生成长教育的特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华旭学院制管理设计

华旭学院制是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了学生的学业与学术成果,涵盖学生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自主学习和独立住宿。我们的愿景是学院制、德育体系、家校体系和宿舍部门协同工作,创建一个完善的华旭双语学生成长教育体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激励学生,培养师生们的归属感。学院制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其他课程不能提供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发展了学术之外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具体来讲,学院制给每个学院的学生提供发展学术、社交及个人能力的机会、课堂内外或校内外取得学术成就和课外成就的感觉、校内归属感、学院比拼中获得幸福感、快乐感与荣誉感、学院内与学院之间培养学生领导能力的机会、按照华旭双语学习者培养目标的成长机会 (例: IB 学习者培养目标) 。

四学院名字和含义分别是艺术学院 (任伯年学院,灵感源于艺术精神)、体育学院 (奥尼尔学院,灵感源于体育精神)、人文学院 (莎士比亚学院,灵感源于文学精神)、科学学院 (爱因斯坦学院,灵感源于科学精神)。这四个人名的英文首字母分别是R、O、S、E,它们正好组成学校校花玫瑰英文单词ROSE。而玫瑰又代表是学校对爱的教育的大力推崇。

    四学院旗帜由高中部的师生在2019的时候集思广益而共同完成。后来经过在全校各个学部的推广和使用,这些代表了各个学院精神的图案、文字和颜色现在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进入学校后会被分配至四个学院的其中一个。毕业生、在读生及其弟妹也有可能分配在一个学院中。各个学院均会有一位在读学生成为学院领袖。各个学部(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的各个学院也会有一位副学院领袖。学院领袖和副领袖均由各个学院内的学生自行选拔。

所有教职工也会均分至各个学院。每个学院都有一位学院院长,且每个学部会有一位院长助理。学院院长由每个学部的老师担任。为了进一步发扬双语教育精神,学院院长和院长助理团队由外教担任或者至少由中外教师共同组成。各学部的四个学院也可以指定各自的学院院长。作为学院的领导者,学院院长与院长助理(如需)共同创建、发展、维护学院的文化。各学院院长可以合作开展跨学部的活动和竞赛。学院院长还需制定和实施适龄的校本课程,如学部内活动和学院集会等。

    四个学院每年共同持有一定的预算。一般情况下,此预算平均分配到每个学院。学院领袖与各学部的副学院领袖合作制定年度预算计划。经华旭双语执行校长批准后,每个学院可以在当年根据预算执行相关互动安排等计划。

    每个月都有一位学院院长负责协调跨学院事务。月度责任学院院长的职责包括:与该学部其他学院院长沟通;与学部内其他负责人合作;联系各类资源,联系各项活动的组织团队;参加学院管理会议;收集学院活动的信息;与学部校长分析学院分数情况。

     四位学院领袖将在一年中作为其所在学院所有学生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将会张贴在学校的显著位置的学院展板上,记录在学校的历史中。四位副学生领袖需与学院领袖密切合作,计划和组织跨学部的活动和比赛。学院领袖与副领袖还与学院院长和院长助理合作,帮助组织学院集会、协调协调学院内部事宜、组织活动,并代表所在学院参加相关会议和学校集会。

各学部的的院长或院长助理根据每个学年的学院分情况选择四名学生担任该学院的学生级长,该生建议从每个学部的高年级学生中选出。作为学院模范学生的级长将协助学院院长和院长助理落实学校校服、教室/校园的整洁度、晚自习相关规定;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学术支持;解决学生冲突;学生级长团队有权投票决定学院分的增减。

学生级长团队需与学院领袖们合作管理学生公共活动室的使用,并有活动室及内部设施的优先使用权。每月学生级长团队会与学院院长、德育负责教师和学部校长一起共进一次午餐或晚餐。

每月,各学院都会展开激烈竞争,并设法获取更多的学院分。每学期末,学部内会在学校集会上颁发各类学院奖项并授予适当的奖品。每个学年末,散学典礼上,学校会颁发出校长学术奖和学院院长奖在内的大量奖项。学院集会会定期公布该学院当期获得的学院分总分。学部内的集会上每月也会公布月度学院分总分。各学院内部均会将每月的学院分张贴出来。每学年结束,各个学院该学年获得的学院分总分会经过统一计算并公布给所有学生。  

 

华旭学院制实施效果

    华旭双语的学生非常认同学院制。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学院的标志、旗帜、学院特质等学院文化娓娓道来,部分学生甚至还能说出学院标志的设计理念。在谈到学院的特点时,学生们都能描述出自己学院的与众不同,也对本学院中关爱、团结、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称赞有加。学生们在谈及喜欢自己学院的原因时提到了一些共性的理由:

1.学院制提供了跨年级沟通的平台,使学生相处从班集体的局限中挣脱出来,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比如有同学提到,自己是一位新生,如果没有学院制,自己不可能被这么多的同学和老师所认识。还有一位同学提到,平时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外教老师,现在因为是同一个学院的,所以很容易就认识了这些老师,并有了非常愉快的交流。

2.学院制提供了很多良性竞争,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学生提到是如何参与学院活动,并为自己的学院出力的,分享时显露出满满的自豪感。有学生也提到虽然学院杯的比赛也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同学们喜欢这样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也有不小的进步。

4.学院制培养了学生的领导力。在学院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不少学生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并且亲自参与活动的策划。尤其是高段的学生提到了策划组织活动的经历,培养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感。学生们也希望学院中有更加清晰的分工,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希望自己在学院中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华旭的老师也感到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因为学院制变得更加得自然和频繁。有不少老师提到自己对学生的指导已经从学科教学中跳脱出来,涉及到学生心理的指导、生涯规划的指导、道德行为的指导等等。自己对于学生而言已不仅仅是学科教师,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教师们发现通过学院的活动他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不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因此学院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与学校全人教育理念相符的学生成长教育平台。

    老师们还认为学院分数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正向行为。通过学院分数的竞争,学生在考虑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增加了集体荣誉感这一维度,促进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老师们都认可学院分制度的作用,他们看到学生对学院分的重视,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习习惯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华旭学院制实施反思

    学院制在上海华旭双语学校的探索、建设和实施八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学校和学部层面的管理经验。学院制是在华旭自身的土壤中培植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融合的教育体系,是学校的一个文化和教育特色。华旭学院制的研究成果也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的肯定,并在联盟内得到分享(黄雪锋、徐嘉乐等,2022)。

作为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部完整的国际化学校,积极探索学院制在学校的四个学部的建设和协同发展的意义深远。在学校和学部领导的带领下,华旭双语的学院体系确保在上层建筑方面保持一致,包括学院的宗旨、文化、和管理架构。同时,我们也允许每个学部根据学生年龄和课程特点,进行实施层面的创新。每个学部的学院制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步管理特色,在实施的方式和过程中各有不同之处。比如说小学部的学院分数采用有形的分数币的形式,即便于学生收集,也有利于学生对学院制有直接的感官认识,而高中部则使用比较抽象的学院分数系统。我们的实践表明,这种即保持总体一致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的K-12学院体系的可行性,以及对学生成长教育的有效性。

学院制的实施为学校创新地把外教纳入学生成长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华旭,中小学部因实施特色英语课程和英语小班教学的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幼儿园和高中部更是实施国际课程,有较高比例的外籍教师。通过学院平台,外籍教师走出语言或学术课堂在学生课外活动的组织、学生行为规范的指导方面发挥作用,他们和中教一起在学生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方面创造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同时,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加社会化的场景中使用英语与外籍教师进行沟通,促进英语学习。

上海华旭双语学校在学生成长指导系统、学术课程和校园文化三维一体的课程思想的指导之下持续探索和实施基于国家课程基础上的国际化的学生全人教育。其中体现了学校中西融合文化的学院制正是学生成长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创造了一个整合了这所国际化一贯制学校特色教育资源的创新成长平台,也不断为学生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并学会与他人共存提供和创造丰富多彩的有爱、有趣和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Dierenfield, R. B. (1976). The house system in comprehensive schools: Its current statu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24(1), 5-11.

2)         Dierenfield, R. B. (1975). Personalizing education: The house system in England. The Phi Delta Kappa, 56(9), 605-607.

3)         华师双语. (2020).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2021-2025新五年发展规划。

4)         黄雪锋、徐嘉乐、刘益君、陶嵘、李炜佳、吴玲玲. (2022). K-12学校学生学院制管理探索实践研究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2021年度研究课题。

2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Xuefeng Hua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