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b340976a14ab42c486a168b2bc8f76a7~mv2.jpg/v1/fill/w_980,h_735,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4a4f2e_b340976a14ab42c486a168b2bc8f76a7~mv2.jpg)
“重庆很大,大到重庆人都不愿意离开重庆。”一个在这个城市从事国际教育的朋友这样跟我说。“重庆人的生活太舒服,太安逸了,大家都不愿意离开,离开了也是要回来的。”另一个朋友这样跟我说。走在重庆的街头,空气里始终弥漫着淡淡的、诱人的火锅香味,各种各样的休闲和购物场所比比皆是,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在某个排挡或者某个咖啡店泡上个数个小时了。一个朋友说,她每天有一个小时健身;另一个朋友说,他每天晚餐是要喝点酒的。我也有点迈不开步子了。
重庆确实很大,它的占地面积是北京的5倍,是广州的11倍,是上海的13倍,更是深圳的40倍。北上广深是中国国际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国际教育发展的高地,学校和机构的数量少则数十,多则上百。而重庆的国际高中数量,包括公办高中的国际部,就20个左右。这个数量跟重庆市三千多万人口比较起来似乎极其不对称。重庆人车开得很快(据说市内道路限速是70公里/小时,比大部分城市都快),但是国际教育的发展却是缓慢的。
为了解释这个不对称,这个朋友这样说“你去看看重庆的房价就知道了”。据我朋友介绍,重庆的房价均价也就3万不到,这个价格也就相当于上海市内最最偏远的区内的房价。我初初查了一下人2021年人均GPD,重庆的数值也就差不多是北京和上海的一半。看来经济发展水平造成重庆市国际教育不发达的一个主要原因。
朋友抱怨说,其实不仅是国际教育不发达,重庆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跟这个城市的体量不那么相称。原来重庆的985大学只有重庆大学一所,而211大学也就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两所。重庆大学在全国的排名也挺一般,大概在40名左右。这个情形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市场的发展,毕竟海外大学主要更加倾向于吸引中国优秀大学中的优秀毕业生。
虽然重庆的国际教育体量不大,在过去几年中它总体上还是有所增长的。我近日拜访了一家主要从事语言培训和留学业务的机构的负责人,他介绍说在该机构在过去三年中就从零开始发展到了数千万业务,而且今年还有望持续增长。另一个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的出国培训和服务的机构也表示近几年业务一直有所增长,尤其是几年下半年开始留学市场明显回暖。我想,这些变化一方面跟重庆近几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有关,另一方面跟重庆老百姓对国际教育的认知提升有关。
从早年公办高中举办小规模的国际部,满足少数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的需求开始,近些年几个知名国际教育品牌也入驻重庆。虽然这些学校有些只招收持有国外护照的学生,或者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较大的社会效应,但是他们的出现和一些优秀的国际教育成果也慢慢地影响着人们对国际教育,尤其是国际高中的看法。其实就在近几年,重庆的几所国际高中就培养出了被美国常青藤或者英国牛剑录取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当然,根据机构的朋友介绍,目前重庆主流的留学市场的需求主要还是在本科以后的出国攻读硕士。这个应该跟全国的情况差不多,据一些留学机构的统计,经过2020年的短暂停滞之后,从2021年开始硕士研究生的留学持续增长。其实我身边就有几个朋友或亲戚的孩子,从中国很优秀的大学毕业后纷纷选择出国攻读一个硕士学位。
这次在重庆没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留学的去向,但是我猜想重庆的情况跟中国的其它地区也应该差不多,除了几个热门的留学目的地,中国学生的目光也已经看到了另外一些国家,比如欧洲的德国和荷兰,亚洲的日本、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中国的香港当然也是一个很多大陆学生乐于选择的留学目的地,不过由于香港属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优势,留学香港的竞争激励程度可想而知。有一个没有经过我核实的比例,说是港大的申请和录取人数比例是50:1。
前几天见了几个重庆当地英语培训和留学机构的高级负责人,她们给我的总体感受是务实和开放。她们都能对自己所在领域的重庆现状如数家珍,也对今后发展存在的阻碍有所反思。同时,她们也看到已经出现或者正在酝酿的机会,感觉到重庆这个国际教育的低地可能会随着它的经济持续增长而成为下一个发展机遇。她们看到几个超级大城市,比如上海的国际教育的发展,希望讲有些做法改革之后运用到重庆的市场。当然,她们也清楚地认识到,重庆人特点和想法与上海人、北京人、广州人或者深圳人不一样,因为重庆人基本上就真的是重庆人,而不像其它城市里的人,其实已经南征北战习惯了迁徙,也很愿意考虑下一个可能的更激动人心的长途远行。而重庆人却不那么愿意离开重庆,离开了也是要回来的。
几位高级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现象,那就是重庆国际教育圈内的“码头文化”,通俗地说,就是各做各的,互不干扰。比如说某学校擅长于IB,那么你就专心做IB最好不要去碰A- Level,因为A-Level是另外一个学校生存之本。如果一个学校美国留学做得好,那最好你就专注于美国留学,不要轻易地去碰英国留学的领地。我问,如果有人不按这个规矩出牌,那会有什么后果?回答是,可能会被“搞”。有意思地是,在面对外来竞争对手时,重庆的国际学校又会形成合力,大家一致对外,确保重庆的地盘不被外人轻易占据。我想,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市场的蛋糕本来就不大,分分清楚,各守一方才能保证各自利益。假如蛋糕很大,供给实在跟不上了,那么各种丰富多彩的竞争局面可能就会出现了。
另一个让我十分感动的发现是几个校外机构不约而同地对全日制学校表示的尊重。她们都认为学生在常规学校学习还是最最重要的,校外培训和辅导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有个负责人听说上海有些机构直接把学生吸引到机构内学习时直接表示反对,因为他觉得,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有学校这个大环境的,学生在高中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学科知识而已。访问的那家低龄英语培训机构也坚持只在业余时间提供差异化的课程,并强调“我们做的和学校做的不一样”。当我问起有没有考虑过和学校进行课程合作,把业务夸大,我得到的回答是“学校的体系跟我们的体系很难融合,因此我们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我也有机会拜访了重庆当地的一所私立学校,正好是我们同一个教育集团下的学校。我给一部分初中家长做了一个演讲,主要以我们上海华旭高中部为例介绍上海的国际高中,以及如果孩子选择国际高中后的发展途径。家长们听得特别认真,让我感觉我所带去的信息真正地帮助到了她们,不论只是增长了她们的见闻,还是有助于她们为孩子择校。演讲之后几位家长留下来单独交流,了解到其中一位本不是重庆人,初中之后必然要离开这个城市,因此把上海的国际高中当成一个选项,另外几位是很早就确定要把孩子送出国留学,愿意去了解更多的可能性。虽然只有几位,但是我想她们也已经代表了当前选择国际高中的两大主流人群,即城市里的新移民家庭和提前规划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另外一类,根据我的观察,可能是孩子在中考中失利的家庭。当然这次访问学校是没有碰上的。)
重庆是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每天来到这里,也牢牢地抓住了数千万重庆人的归家的心。我这次短暂访问的重庆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国际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国际教育市场。虽然没有时间游山玩水,但是通过几天的会谈和聊天,我对重庆的国际教育有了一些初步认知。我还没有足够的信息去判断未来几年这个城市国际教育的发展速度,但是在我认真聆听坐在我对面那个本次我面试的唯一一个初三女生跟我用英文侃侃而谈她对 “freedom” 的理解的时候,我对它的未来是充满期待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