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锋 (Nov 22, 2020)
我从一个发生在华师双语高中部的学生成长教育案例说起吧。故事是真实的,事件本身也已经通过老师们和家长的一起努力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分享这个故事绝无再次评价故事中的学生和老师的意图,只是想用这个案例形象地地描述我们华师双语高中部的学生成长教育系统的运作方式。这个案例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成长教育系统是如何通过教师协作,形成合力,从而成功地关爱和引导学生成长的。故事中的学生如今已经在各个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回复到如同往日一般平静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了。
某个周五,学校运动会上,外教A突然看到有两个男生的文化衫上印有不雅的英文词语。而在比赛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所有同学都穿着外套,这个词语是没有被发现的。外教A立即走上前去问这两个男生是否知道这个英文词的中文意思。两个孩子说是知道的,因为觉得很“酷”,就从网上一起买来穿了。外教A要求两个学生去更换衣服,否则就不能参加当天运动会的比赛。外教A将这个情况同时告知了相关的学院院长B和班主任C。两个孩子离开了运动场,但过了不久其中一个学生D又回到比赛场地,文化衫上套上了外套。不过跑步比赛马上开始,为了更好的比赛成绩,D脱下了外套,这样那个英文词语又清晰可见了。D的学院院长B立即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马上要求D离开比赛场地,但D一心想着为学院集体和自己争取荣誉,竟然拒绝离开跑道。院长B把这个事件报告给了当天组织运动会的体育组,表明了处理意见,并得到了体育组的支持。在学院院长的狠狠地批评之下,D最后愤愤离场。学院院长立即找来D的班主任一起教育和安抚学生D。学院院长B也是外教,而班主任C是中教。周末,学院院长D将事件经过通过邮件报告给了高中部校长,即笔者我。我由于外出会议,运动会当天不在现场。
下个周一下午,我立即约谈了学生D。长谈之后我意识到这次文化衫事件并非简单的一个偶发的行为问题。它反映了这个学生,甚至还有学部内的其它学生,对“酷”的幼稚和错误认识。学生当中似乎存在这样一种思想,即做一些别人不敢或不愿去做的出格的事情就是“酷”。与众不同当然是“酷”的一种表现,但是片面地去追求出格的行为就有忽视纪律、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危险。这种错误的认识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偏差,因为老师往往是纪律、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守护者。在这种幼稚认识的影响下,为了追求“酷”,学生会认为教师的教导是应该被打破的。显然,只有通过超过别人的努力,取得别人不能取得的成就,那才是“酷”,而靠打破行为底线去追求“酷”则是一种最最低俗的对“酷”的理解,是万万不可取的。其实高中部的孩子们在几周前的华师大讲堂上已经体验到了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酷”。当爱驾传媒的创始人李克崎先生讲诉了如何将一条普通的318国道成功地打造成为代表中国文化和意志的国民公路,并向学生们豪情宣告“爱国是很酷的事情”时,场下掌声雷动。我把这些想法跟学生D做了深刻的沟通,D最后承认了自己无知,并为自己幼稚的行为对这次运动会造成的影响表示了深深地歉意。
周二,在这次谈话的基础上,学院院长B再次约谈学生了学生D,同他一起回顾和反思运动会当天发生的一切,总结错误,计划改进办法。会后,院长B给我发邮件报告约谈结果,很高兴地看到学生D认识和行为的改变。学生D也欣然接受建议,向当天教育过他的几位老师承认错误并汇报自己的认识转变。院长B也向学生D保证,一定会帮助他顺利和平静地度过这个事件的影响。实际上,院长B后来跟我说,由于这个事件,他对学生D有了更深的了解,发现了他身上很多以前并没发现的有点,他们之间的沟通也比以前自然通畅了很多。
与此同时,班主任跟学生D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一方面报告事件内容,另一方面沟通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工作。同时,我也要求班主任了解家长对这个事件的教育立场。令我们非常欣慰的是家长非常认同我们学校对这个事件的立场,并高度支持学校的一系列教育行为。一周之后,我本人跟家长直接电话沟通了一次。我让家长了解到为什么学校对这个事件如此重视,我们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思考,以及我们家校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关爱和帮助学生D平稳地度过这个事件的波折,从经历中学习和成长。
这个案例很好地展示了华师双语高中部学生成长教育的系统中的一些协作关系。以下这个拓扑图说明了这个事件中各个教育角色的协作和沟通关系。学生是处在教师和家长沟通的中心位置,所有的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既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成长的能力。
在我们学校的这个系统中,校长、家长、和任课教师的角色定义和其它学校里的比起来可能并无二致。但是,我们对班主任进行了新的定义,同时也对学院院长,尤其是学院院长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合作方式进行了创新设计。班主任在我们学校的高中部不再是学生“德育”工作的唯一直接负责人。我们的班主任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教育和沟通工作,包括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学习规划、向家长传递学校信息、和家校沟通的主要桥梁的作用。虽然班主任仍然担负了一些班级集体的建设工作,但是他们的工作更加关注于学生和家长的个性化沟通和指导。在我们这样的中西教育融合的、并以走班制为课程组织模式的学校里,行政班级已经是非常淡化了的一个概念。
在我们学校,学生的社会技能的培养则主要通过学院这个介于学校和班级之间的组织来实现。同时,学生也有机会在各种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社团中发展个人兴趣和社会技能。学院是一个来自于西方的学生组织方式。它最早源自于英国的私立学校,而现在世界上很多学校包括中国体制内的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有这样的学生组织方式。和年级和班级不同的是,学院制把不同年龄的孩子分配在同一个组织中。学院一般设有由教师担任的院长和由学生担任的学生领袖。学院内或学院之间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学术或课外活动,形成学校里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既丰富了学校文化,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院这个更像真实社会的组中锻炼各种社会技能。
在华师双语,所有学生和老师都被分配到四个学院中。班主任其实也是任课教师,因此也被分配到学院中。学院院长每周组织一次学院集会,带领同学们一起计划近期活动和讨论学生中的成绩或问题。由于任课教师也在各个学院中,参加各种集会和活动,因此他们对学生在常规课堂外的活动和表现也很关注。
显然,在华师双语,班主任和学院院长合作承担了传统学校里的面向学生的“德育”工作。他们虽然分工有所不同,但是形成的合力直接指向了每一个学生和学生集体。我们所有的班主任都是中教,这样便于他们跟学生和家长沟通。每个学院都有两个院长,一个外教,一个中教。我们鼓励外教在学院中承担更多的教育工作,这样班主任 和学院可以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教育力量。这种方式也算是我们在中西融合教育上的一个积极探索。
实际上,我们华师双语高中部学生成长教育系统中还有更多的组成部分。学生D的案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还没有涉及到所有的教育功能。下面这张拓扑图更好地反映了我们成长教育系统的各个元素。我们理解的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学术基础,也须引导和支持学生完善自我和融入社会。
实际上,我们华师双语高中部学生成长教育系统中还有更多的组成部分。学生D的案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还没有涉及到所有的教育功能。上面这张拓扑图更好地反映了我们成长教育系统的各个元素,以及它们是如何沟通协作的。设想学生E正好处在大学申请阶段,晚上在寝室里可能还要挑灯夜战,同时她又处在把学院里的职务和一个社团的领导工作交接到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之中。由于种种接踵而来的挑战,她近期的一门学科的成绩又不甚理想,心理上压力非常大。在这个假象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想象教师、校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网络可能要比学生D的情形复杂很多。班主任在这个协作和沟通网络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纽带作用,当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功能定位帮助学生E的时候,作为在学校里离学生E距离最近的班主任密切关注她的进展,随时提供支持或帮她寻找支持。非洲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同村协力才能抚养一个孩子”(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我想这句话对我们的教育应该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最后要提一句的是,以上描述的成长教育系统是我们的面向未来的全人教育学校课程中的一个部分。其中的成长辅导系统发展个人品性,提高社会技能,让学生发展改变自己、社会以及世界的愿望和技能。学术课程教授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技能,理解,以及学习能力。而隐性课程和文化则不是正式教学内容,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态度生成,和学习动力。华双高中部正是用这个从课程理论演绎出来的课程结构模型,指导我们在学校特有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下面这个图大致说明了这三个课程部分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先对其中的成长教育系统做了一些解释。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