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业和考试

EdTinker

Updated: Sep 12, 2021


Photo taken in ECNUAS HS on Sep 5, 2021


今年7月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其中第二点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具体来讲,《意见》要求学校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业余时间。这个“双减”意见的第三点是关于提供学校课后服务的要求。


今年8月初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中对教学评价进行了如下规定:“教学评价工作按有关文件要求执行。严禁对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全学区、全区范围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包括学业质量监测)。严禁对四至八年级进行全区范围的学科统考统测;区若要进行学业质量监测,每学年不超过1次,且只能随机抽样监测,随机抽取的学生比例不超过本年级的30%。严禁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学校内部的过程管理性考试应严格按照市教委颁发的中小学课程计划规定实施,并由所属区严格加以规范和科学指导。根据市教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小学生学业评价严格实行等第制;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小学一、二年级可进行期末考查(一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查);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可灵活多样,严格执行等第制。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学科采用开卷形式(或以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查;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学科应加强动手实验能力考查;信息科技、劳动技术、体育与健身、艺术、音乐、美术学科只进行操作、应用和实践性的考查。“


就在9月1日开学前,根据“双减”意见的第三点,上海各区教育局要求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提供课后服务,要求在课后服务的时间内有教师提供作业指导。


这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都是指向了以前直接造成学生学习压力和家长焦虑的作业和考试。


按照学习的规律来看,作业和考试(测验)实际上是在学习过程中承担了不同的功能的。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的巩固知识和技能,一些复杂的作业更是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应用情境中去。以评价学生的最后学习成果为目的的考试实际上已经不是为了学习而设计的,它已经是学习过程结束以后的一个检测步骤。当然,考试并不一定只能以终结性评价的形式出现,它还可以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目的的测验。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规律被扭曲了。所有的考试,哪怕只是一个单元的小测验都带着浓厚的终结性评价的色彩。虽然学生和老师也都知道学习还将继续,真正的终结性评价将在期末或者学年末才会发生,但是习惯了应试思维的师生都还是愿意把每一次测验当成是如临大敌。这种应试思维也间接影响了作业。作业本是学生享受学习中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快乐,和挑战新的问题的体验。然而,应试教育之下的作业往往就成了考试的准备,很多作业就是以试卷的形式给到学生的!


仔细分析《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所严禁的其实是一些不必要的终结性学业评价。“区统考统测”、“联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些都是以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为目的的考试或测验,设计的出发点都不是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根本目的的。《通知》提倡的是“考查”。虽然《通知》没有定义“考查”到底如何定义,但是从上下文推理来看,考查主要是指为了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和老师都清楚地认识到某个考查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不会直接影响学生最后的学业评估,那么学生的压力自然也就减轻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终结性评价为导向的考试或测验,那么作业也就会改变它应试的形式,变得更加为了学习而存在了。


习惯了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师在今年这些直击作业和考试的政策组合拳面前可能是比较惶恐的,因为它们逼迫教师改变作业设计的方式和教学过程。这些改变还迫使教师去学习如何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设计作业、安排为了促进学习为目的的测样,以及设计最终必要的终结性评价。


钟启泉教授在他的《解码教育》一书中对测验的功能和作业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给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议。(pp. 145-155)


“测验可以成为‘死读书’与‘耍小聪明’的‘解毒剂’。频繁地进行测验可以分散重大考试的重要度,不至于‘一考定命运’,学生对测验的焦虑感也会得到抑制。此外,测验还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注:这里的测验应该主要是指形成性评价,而重大考试是指终结性评价。


测验的好处是:

(1)通过回想的努力可以强化记忆与学习...回想联系越是复杂,对长期记忆的强化效果越是有效。

(2)反复进行回想练习不仅有助于长期记忆,而且能够在种种情境中即时唤起知识,并将之应用与更广泛的问题。

(3)测验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即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次回想练习也会有助于学年末的考试成绩。 ( p. 147)


"...测验是有效教学所必需的。反对应试教育不是反对测验(考试)。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测验不是用来搞‘排行榜’的计量手段,而是促进学习的工具。“

注:显然这里的测验指的是形成性评价,换句话说是为了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作者也提了另外一个词,即“动态评价”,感觉和西方文献所讲的 Assessment as learning接近。


钟教授对作业练习的设计也进行了一些讨论,主要包括集中练习、间隔练习、交替练习、多样练习、和生成练习 (pp. 150-155):

1)集中练习指的是围绕单一论题反复练习。研究表明,这种练习方式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效果好,相反,这种练习方式可能带给学生的只是“一时性的能力”,而不是融会贯通的长期记忆。

2) 间隔练习相对于集中练习而言,指的是将学习任务分割,多次学习和练习。这种学习和练习方式有利于知识在头脑中的整合,并形成长期记忆。

3) 交替练习是指在两个以上的学科或技能之间交替学习和练习。交替学习的效果可能在学习开始是不明显,甚至比较差,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交替学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会好很多。

4)多样练习指的是由一系列结合不同情境的问题所组成的练习。这种练习方式要求学生判断问题情境、选择解决方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对高阶认知能力的一种训练。 5)生成练习指的是训练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和练习方法,学生不是回忆问题的答案,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答案,而答案本身可能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比如体验式学习可能就是生成练习的一种。













12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留言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Xuefeng Hua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