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20年底我的一个在线演讲的主要文字内容。
今天演讲主题是体制内教育和国际教育有哪些异同。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体制内教育和国际教育当然是不同之处远远大于相同之处的,否则何必花那么大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读国际学校,然后有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海外留学?大家请注意,我今天讲的是同和不同的问题,而不是好和不好的问题。我基本只讲事实,而不作有倾向性的比较。到底是哪个更好,朋友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什么是体制内的教育呢?
我们先来看看体制内教育的一些特征,这个分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很多人也都经历过,我做一个简单整理。
-承担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教育目的,培养中国公民,
-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政府教育部门直接领导下办学,受国家课程政策和国家育人目标限制,
-受国家政治气候影响大,
-主要是公办学校承担了体制内教育,也有少部分民办学校,
-国家课程,主要教学语言是中文,
-教学法很难更新,由于教育系统庞大,教师培训和更新缓慢,
-学生主要是中国公民,
-教师也主要是中国公民,有极少数教授语言的外籍教师,
-大部分公办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老旧,也是由于国家教育系统庞大,更新换代缓慢,
-主要培养学生进入中国国内的高一级学校。
什么是国际教育呢?
分析国际教育的特征就并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很多人对“国际教育“这个概念是有误解的。虽然大家经常用到这个词,但很多人可能没有弄清楚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家很容易把“国际教育”其它一系列说法不加区分地使用。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容易与“国际教育” 这个概念混淆的概念有, “西方教育“、“开设国际学术课程学校里的教育”、“送学生出国读书项目里的教育”、“国际学校”。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西方教育就不能跟国际教育划等号。就某一个西方国家的教育来讲,它国内的教育也是“体制内的教育”。把刚才对中国体制内教育的分析稍微换几个关键词,你就发现描述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西方的体制内教育。
以英国为例:
-承担了英国文化传承的教育目的,培养英国公民
-为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在政府教育部门直接领导下办学,受国家课程政策和国家育人目标限制,
-受国家政治气候影响大,
-主要是公办学校承担了体制内教育,也有少部分民办学校,
-国家课程,主要教学语言是英文,
-教学法很难更新,由于教育系统庞大,教师培训和更新缓慢,
-学生主要是英国公民,
-教师也主要是英国公民,有极少数教授语言的外籍教师,
-大部分公办学校教学设施相对老旧,也是由于国家教育系统庞大,更新换代缓慢,
-主要培养学生进入英国国内的高一级学校
大部分听了可能马上会说,这可能不是我想象的国际教育,也不是我想让我的孩子去上的国际教育。我想让孩子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中优质的教育。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西方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的国际教育,但是西方教育中确实有一部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发达的西方国家经济和文化比中国发展的早,在它们的教育系统中确实有一些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做法。而且发达西方国家的教育研究也比中国先进,因此部分学校里的教育教学确实领先世界。但是这些优质的教育在西方也不是普遍现象,因此家长的选择很重要。
同样地,并不是所有“开设国际学术课程学校”和所有“送学生出国读书项目或学校”一定是提供国际教育。很多学校或项目开设西方国家的学术课程,比如说英国课程、美国课程、或加拿大课程,这种学校实际上主要是向中国学生提供了它们国家的教育,跟国际教育没多大关系。然而,很多学校因为开设IB项目可以被认为是提供了国际教育,这是因为IB项目特殊的国际背景和项目设计中就包含了对学生国际主义的教育。
那么说了半天,国际教育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国际教育是以培养国际公民,或者至少是具备国际意识的公民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国际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包容多元文化,具备跨文化技能,并能为世界的长远发展承担责任。而体制内的教育是以培养国家公民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很清楚的是国际教育和西方体制内教育是不一样的概念。 国际教育是非体制内的教育,不管是在西方的,还是在东方。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体制内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大家都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不再受到地域和文化的限制。
国际学校
以上讲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国际教育的定义,以及它跟其它一些常用说法的区别。在日常语言中,我们笼统地将不同于中国体制内的教育,从海外引进的教育形式,称为“国际教育”。这个现象不仅在中国是这样的,在世界各地都一样。其实我觉得“国际学校”可能是更好地概括这类学校的词。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也有各种各样的有别与体制内学校的学校,我们姑且都称它们为“国际学校”吧。
在我看来,国际学校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在中国、中东、南美广受欢迎,其主要原因不是国际教育的培养国际公民的目标,况且如我前面所讲,很多国际学校不一定提供国际教育。无论如何,在中国国内的国际学校有体制内学校没有的一些特征。
国际学校的基本特征
-提倡多元文化,培养世界公民(有些不是),
-不为或少为任何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受政府教育部门监督少,受国家课程政策限制少或不受限制,
-受国家政治气候影响小,
-主要是民办学校,而且是高收费的民办学校,
-国际课程,主要教学语言是英语,
-教学法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师培训和更新速度快,
-学生不限于中国公民,但主要还是中国公民,
-教师不限于中国公民,有些学校有较高外教比例,外教不限于只教语言,
-大部分国际学校教学设施投入大,相对较新,更新换代快。,
-主要培养学生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高一级学校
以上可以说是体制内教育和国际学校在基本面上的不同之处。 我们再来看看跟学生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一些不同之处。这些特征可能是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时更加关心的问题。
首先,国际学校的学生管理一般更民主
中国体制内学校行政管理的味道还是很浓的,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班长等等,一层层地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体制内学校还经常接受体制内的一些教育要求和指令,比如说学雷锋运动,层层下达,逐级落实,不敢怠慢。
国际学校的管理结构更接近于一个小小民主社会。一般行政管理人员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官员,更像是一个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人。班主任主要是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的指导和排忧解难上。国际学校比较年轻的教师团队决定了师生关系比较平等,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意见,更主张学生自主管理。因此学生在国际学校里往往感觉学习氛围比较轻松,人际关系更加融洽。
第二,国际学校的教学法更趋近于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体制内的学校中知识填鸭和应试教育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到了中考和高考前面一两年,基本就是复习迎考了。体制造成的,无可厚非。虽然很多体制内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和方式,但船大掉头难,一时很难改变。
国际学校引进国际课程的同时也引进了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比如说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等。国际学校中的老师由于自己的教育和培训经历,也更容易接受和实施这个教学法。学生容易感受到自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更加享受学习的过程。
第三,国际学校的学生评价方式更全面、更多元
中国体制内的学校仍然过于重视考试成绩,仍然把学术成绩当成衡量学生成功的主要标准或唯一标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国家教育部门一直想改变这种局面,但是这样的变化一定是和考试制度改革、教育文化转型、教师观念转变等等方面相关的复杂又长期的过程。
国际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更容易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个首先是由高一级学校的,即海外大学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决定的。海外大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分数只是一个基本的录取指标,还要看学生的兴趣、看是否有社区服务意识、要看学生对于自我清醒的认识、要看学生对于世界的看法等等。因此国际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培养和评价这些方面。另外,国际课程内的评价也是比较全面,更加重视过程,并非一考定终身。以IB为例,内部评价和外部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而且老师被要求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反馈,IB更是把课外活动放到正式的学生评价中。总之,国际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入和成长,而非判断一个学生的成败。
第四,国际学校的学生职业规划工作一般做得更加专业
中国体制内学校基本没有提供学生职业规划服务。学生基本上靠非常有限的知识和帮助去选择自己的未来学习方向,因此很多选择都是很盲目,对未来发展和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国际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远远领先于体制内的学校。当然家长也为这种服务支付了高昂的学费。学生通过这种服务更容易了解自己的特长,更容易发展自己的兴趣,也更容易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为以后的人生走出良好的第一步。在国际学校中,一般都有职业规划办公室,或大学申请办公室。从学生入学开始就介入学生的指导工作,通过开设课程、一对一咨询、和家长会议等形式为每个学生制定合适的求学和职业规划之路。
以上就是我对“体制内教育和国际教育有哪些异同”这个话题的一些思考。存粹是学术交流,代表我的个人观点。若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指正。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0c27d9aa1d464108a6b342d9deef3970.jpg/v1/fill/w_980,h_653,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0c27d9aa1d464108a6b342d9deef3970.jp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