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吗?
- EdTinker
- Jun 6, 2021
- 5 min read
这篇随笔大概写于2018年7月。当时看了一土教育的一诺写的“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和随后在媒体上的一篇评论后,我有感而发写下了一些体会。

注:照片摄于2021年5月,华师双语高中部。
今天读橘子给我发来的一诺写的“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
一诺在指出中国国内的所谓国际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怪相的时候,恰恰忽略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公办教育体系为何不能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校是否真正的国际教育?前者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问题,关于K-12的公办教育;后者也是一个国家教育政策的问题,关于国家对教育市场的规范。
中国的公办教育肯定是出了很大的问题了,要不不会出现大部分有权有势有见识的人都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孩子不喜欢中国式的学校,从中国大学里毕业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每个中国家庭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社会精英,然而这个社会是不可能需要这么多的社会精英的。因此,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家长把孩子往国外送是必然的选择。从根本上讲,出国留学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的问题,政治的问题,而非仅仅教育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其中社会政治问题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教育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15年超过48% (World Bank)。问题是中国的大学到底培养了多少社会需要的人才?中国是不是需要让这么多人去上大学?是否一个孩子不上大学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很多人可能就是这么想的,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太差,一个普通的工人是没有可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的,那么大家就拼着命往独木桥上挤吧,虽然绝大部分人挤下来的最后的结果和不参加这场竞争的结果是一样的--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中国走富裕的模式是不应该参考美国的模式的。这么大的人口,每个人都要像美国人那样占有这么大的资源(车,房等等),中国社会肯定是吃不消的。接下去的结果可能就是要殖民了。不殖民也行,就让中国人大批的移民吧。这个世界属于每个人,在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允许之下,人口的流动属于正常现象。人总是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幸福指数更高的地方吧。
民主国家的一个好处是,公民觉得(至少看上去是这样的)自己有权力和有能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幸福指数很大哦的地方。可以通过选举让公民觉得能够管好国家的人管理国家。专政国家的公民就可能没有这种想法了。既然我不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国家和社会建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么我就选择我认为的好的地方去居住吧,自己做不到,然自己的孩子去做也可以。
回到国际教育这个话题。一诺在文中提到Global Competency国际竞争力。这个概念和其内涵定义应该来自美国。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具备这些国际竞争力呢?绝大部分人还是会生活工作在自己的国家,参与(或不参与)本国的政治活动。和国际真正的接触可能就是旅游和看看外国电影了。这些人需要一定国际意识就够了--懂一点外语和国外文化,知道要包容他国文化等等; 而国际竞争力还是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
国际教育应该分成两个层次来讨论: 一个是公办教育中人人都应该得到的国际意识教育;另一个是私立教育(或极少数公办学校)提供的精英教育。再强调一下,想把每个人都培养成精英的教育是国家的灾难,社会混乱的根子,和个人成长的噩梦。
我觉得中国国际教育比较健康的模式是在国家课程体系内加入国际意识的培养,同时允许私立教育(和极少数公办学校)提供精英国际教育。而精英教育的一些革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应该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产生正面的影响。教育还是应该以理想主义为主导,比如精英国际教育对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期望这些人能够成为地区和世界的领袖。
我觉得有一些学校已经是在做这些事情的。但很多学校还是简单粗暴地以市场为导向,打国际教育的旗帜是为了吸引生源,而非真正对国际教育理念有任何认同。
中国教育思想网今天贴出一篇评论一诺这篇文章的文章,集合个几个不同媒体或个人的意见。基本上是在指出一诺文中的种种不是,比如说对国际教育定义不清啦,或论据和结论的逻辑有问题啦。闹哄哄地好像是在很认真地讨论所谓的国际教育问题。
这些闹哄哄地讨论中显然有两种声音是缺失了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研究者。从本质上讲,这些在发声音的都是在所谓国际教育市场上的从业者,不是来自与这个论坛,就是来自于哪个跟踪国际教育市场的机构。他们讨论这所谓“中国”的国际教育,实际上只是在说中国教育图景中很小的一部分人能够享受的公办教育之外的另类教育。
文中有人指出国际学校和国际教育的区别,并说一诺在讨论的是国际教育而非国内的国际学校。这两者应该是不可分割的,国际学校当然应该提供国际教育。但是问题是,如今已存在的国际学校基本都是在民办领域(或私立),这些学校可以申称自己提供的是国际教育,但是把他们提供的国际教育等同于“中国的国际教育”就是一个玩笑了。
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学生最多只占中国全体学生的一个零头而已(以700所国际学校算--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2016),每所就算2000人,也就一百四十万, 而中国在校中小学生人数2016年1.4亿,也就是说在各类国际学校读书的学生不过是1%不到)。因此,也这个1%的学生的教育来谈什么“中国”的国际教育,那不是玩笑吗?
严格地讲,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为中国籍学校提供国际教育的国际学校。充其量,那些现存的所谓国际学校只是为西方的大学输送学生而已。这些学校是顺便做一些国际教育,而且还不一定是有心为之。比如说,一个学校用IB课程,当然是在实施国际教育的理念了。但是,这个学校用这个IB课程的出发点并不一定是因为对IB的国际教育理念的认同,而是因为这个课程的大学认可度高,学生容易进好大学,这样也更容易招生。
总之,中国的国际教育应有两个同时发展的方向。一是公办学校的课程里应该有国际意识的培养,这个是中国国际教育的主战场。这个主战场需要教育政策制定者(政府)和教育研究者(大学)的投入。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而且世界的发展也容不得哪个国家关起门来,这样中国的未来也需要本国的公民有国际理解和跨文化的共同能力。二是1%的学生的国际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另类教育,实际上属于精英教育,希望能够培养社会的精英。这些人未来是全球公民,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国际理解和跨文化的共同能力。而且他们还需要所谓的国际竞争力 (Global Competency)。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