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不抽烟、不喝酒、不用微信朋友圈

EdTinker

Photo taken in Anting New Town in late November, 2021


我发现这三件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带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做和不做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周围的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三件事情我都参与过,都是因为觉得不适合我后来又都放弃了。放弃的原因各异,但总之现在都不做了。这三件事情都不做,有时候我也是有点担心是不是在与这个周围世界进行自我隔离。我觉得一个人有独处的时间还是很重要的。现在网络无处不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边界不再清晰,独处的定义跟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保持独立人格确实是很有难度的事情。


这三件事情中,不抽烟是最容易的。我发现,不抽烟甚至有可能让更多地人喜欢我。


我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再抽烟了。在上海这个大城市里,不抽烟没有让我感觉到有任何社会压力,反而我倒觉得还受到了各种鼓励,比如说不抽烟省钱、对身体健康有利、对家人和小孩好等等。偶尔有朋友聚会,席间有人拿出烟递上一支,我都是笑笑婉拒。朋友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周围不抽烟的人还是不少的。


我在大学的时候还是抽烟的,虽然我始终都没觉得香烟给我带来过多少快感,甚至有时候我还会觉得抽烟过后嘴里的味道并不那么好闻,但是周围的同学抽烟的不少,不参与一下似乎太不合群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上海还没有公共场所的室内不许抽烟的明确规定,因此男生吃饭、下棋、聊天时香烟成了必不可少的消遣品。


大学毕业后我认识了一个女朋友患有严重的哮喘病,这个让我下决定将香烟戒掉了。后来跟她结婚有了孩子,更是觉得不应该因为香烟而影响家人的身体健康。于是,此后与香烟这个玩意永远地决裂了。有时候也会回忆一下香烟的味道,有时候在街上闻到别人身上的烟味,也会把我带回那时抽烟的记忆。不过这些从未让我再与烟雾为伴。


现在做了学校校长,偶尔发现高中学生出于好奇,或者同伴的影响去尝试香烟的味道,我既能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情,也想真诚地劝诫他们没有必要被这个东西和它附带的社交需求所吸引。现在能让人的感官和味觉舒服甚至刺激的东西实在太多,很多东西比香烟会健康很多。而且,交友的途径也有很多,远不需要香烟作为桥梁或媒介。


这三件事情中的不喝酒是挺难的,尤其是在酒文化盛行的中国社会。我发现,不喝酒可能让我得罪了一些人,也少交了不少朋友。


如果说戒烟是我主动为之,那我远离酒精则是被动为之了。参加工作数年后我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医生建议我此生最好不要饮酒。我觉得我的身体不仅是我自己的,也是家人的,因此本着即为自己负责,也为家人负责的原则(同时可能也为社会负责,真的生了重病社保也是要承担的),我决定此生遵从医生的戒酒的建议。此后二十年中基本没有破过这戒。


二十多年实践下来,我发现执行不喝酒这个决定在中国社会里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困难倒不是因为我自己有多少想念酒的美味(虽然有时候也会想念一下),而是因为酒实在是这个社会里人际关系交往的催化剂。有个朋友十分真诚地劝诫我多少应该喝一点,因为酒精不仅在作用在了一个人的身体里,也消融了席间众人之间的面具和隔阂。一起喝过一次酒,最好是一起醉过,两个人的心里距离一定是近了很多。


我懂得这个道理,我也有过这种亲身经验,不过既然我早已决心与酒精无缘,若因此需要承受更孤独一些,那也只能接受了。好在我所接触的人际关系交往圈子还是比较开明的,有不少人甚至容许我做酒席上的异类,在众人豪饮琼浆玉液之时,我一杯白水或清茶,也照样跟他们谈笑风生。我身边一些最亲近的人也不擅长饮酒,这也给我减少了很多压力。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女性的比例比较高,偶有同事聚会,一般很少有女同事劝我酒之类的事情发生。


这三件事情中,我发现,不用微信朋友圈是最让我胆战心惊的事。


不用朋友圈让我最深刻地体验到社会心理学中所谓的群体压力。似乎周围的人都在用朋友圈,这虽然不是一种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但是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以及社会产生关联的心理需求。当朋友圈成为一种主流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关系维护的大众习惯的时候,站在这个“圈”外的人一定是会面临极大的孤立感的。


更有甚者,现在微信已然成为了不少组织里(比如学校)用于工作的交流工具,它比传统的邮件方便,也有更多的功能,比如很快地组建一个沟通群等。更重要的是,微信是免费的,这个工作沟通平台不需要学校付出任何成本。


种种原因使得微信被用于工作沟通平台的现象还会长期存在下去,但是这种沟通方式到底是利是弊需要深入讨论,组织的领导人是应该有自己的判断的,因为凡事不可能只有利或只有弊的,我们的先辈早就用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微信沟通确实带来了便捷和表面上的高效,同时太多的微信沟通群、容易被后来的消息淹没的重要信息、恼人的长语音消息、微信语言的不正式性、群里无关人被无关信息的干扰等等有时候也会造成工作中的沟通不畅或沟通泛滥之类的问题。每个人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太多时间放在了处理微信中的信息了,就难免忽略了那些更正式的邮件,甚至更重要的工作了。


朋友圈本是一个交友工具,有时候也被用于传播个人的一些趣事和观点。因为现在微信已经蔓延进入了有关工作的沟通,其附带的朋友圈似乎也很自然地要被工作目的所利用了。经常有这样的压力,比如不去转发学校的新闻很是担心被领导和同事认为是不爱工作不爱学校的表现。我有时候想,在2013年微信出现之前,我们是如何表达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校的支持的呢?在官方渠道已然十分发达的时候,包括网站、学校官微、各种自媒体等等,这种人人还要在朋友圈转发的重复信息到底是制造了网络垃圾,还是真正地在传播有用的信息。有时候这种现象可能也就是反映了社会的焦虑,在所有人都在抢夺别人的注意力的时候,所有人又都在害怕不被看见。这种焦虑一定是真实地存在,发个朋友圈,或者号召一个组织里的人大家一起转发也许会减轻一点焦虑感,或者至少心理上感觉自己做了些什么,减轻了群体压力给每一个个体所带来的不适。


我不用微信朋友圈是在抵抗这种群体压力。我觉得朋友圈不是被设计用来把每一个个体绑架成为必须为自己所工作的组织宣传的工具,一个组织的宣传应该也已经有了更正式和更有效的渠道了。我认为朋友圈应该回归它本来的用途,传播个人的观点和趣事,既主要用于个人交友的目的。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充满焦虑的社会。焦虑的原因很多,朋友圈一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它不在是每个人用于享受生活和分享生活的工具。很多人使用朋友圈是因为不得不使用,要么是被组织要求的,要么是有自己的商业目的,本来属于生活的朋友圈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由于科技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和频繁使用,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本来已经非常模糊了,微信和朋友圈把它们之间最后的一点点篱笆全部拆掉了。一直处在工作状态中的人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我其实是用过一段时间朋友圈的,那是微信刚刚成为华人热门的社交平台的时候。那时经常地,有时候是天天会发布我去了哪里、我在想什么、我看到的一些美景等等。那时也时时去看朋友们发布的很多有关于他们的情况。后来慢慢地感觉到发朋友圈成了一种负担,看朋友圈也成了一种浪费时间的习惯,而且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只是不太过脑子地转发,很多时候可能是迫于群体压力而转发,这些感受让我很是抗拒,因此我决定戒除。


微信看来是不可能不用了,如果我不用的话说不定别人会以为我死了。我不用朋友圈已经几年了,真的好朋友还是保持着好朋友的关系,真的要找到谁我就直接电话或微信联系他或她。我要试试以后再也不用朋友圈到底会是怎么个样子,也算是一个人生实验,每个人生都是一个实验,只不过不能重复而已。


不用朋友圈也算是我保持自己独立人格和独处需求一种坚持态度。

7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做饭

做饭

Comments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Xuefeng Hua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