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B全球2023多伦多大会

EdTinker

(本文的部分内容已由菁KIDS上海公众号发布)


Photo taken at Metro Toronto Convention Centre in Toronto, where the IB conference was held in July 2023.


我来加拿大继续从事和国际教育尤其是IB相关的工作,因此参加今夏正好在多伦多举行的IB全球大会就很适时。新的学校也希望我尽快了解北美的IB项目的发展趋势,熟悉本地的一些学校以及IB同仁,所以我进入工作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到IB全球大会学习和结交朋友。


曾经读到过一个组织管理的建议,说若要更好地实施落实既定的工作计划,那就需要多在学校内部建立并支持各种沟通、联系和分享,而若要创新的想法和行动出现,那就需要多跟学校外的各种人、信息和资源产生关联。行业内的论坛肯定是一个很好地学习新的做法和激发新的想法的平台。新的信息和做法,以及与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同事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都有可能让平时惯性的思维找到一个崭新的角度。我已经好几年不在加拿大工作了,因此这次大会上的所见所闻让我迅速了解了IB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在北美的现状,也让我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实际的想法。


在多伦多举行的IB全球论坛共有1300多位来自几十个国家的人参加,虽然大部分与会者其实都还是来自于美洲的国家,比如说我在会议期间有过直接聊天的就有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还有当然更多的是加拿大的同事。会议期间的上下午都有半小时的茶歇,大家都从各自的分会场聚拢到一个很大的大厅,在排队和喝咖啡的同时就有很多跟熟悉或陌生的IB教育者聊天的机会。大会开始前的那个晚上有一个招待会(Opening Reception),同时举行的还有小型的分组招待会,安排方式差不多,都是酒、饮料和轻食,然后要么就是所有人,要么就是各类人(比如IBEN、DP协调员)社交聊天。


会议安排的午餐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半小时,当然因为人很多,所以排队取餐的时间也很长。大家似乎都不介意在长长的队伍里等待和闲聊,有一次我们刚听完一场有关人工智能在教育中运用分论坛的几个人就一边排队取餐一边吐槽这个新事物对我们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取完餐后就随便找个大圆桌坐下,也是边吃边聊,一直到下午会议开场。

大会有个很有意思的庆祝晚宴。其实说是晚宴其实也就是在一个租用的音乐厅的大围廊里喝酒和吃一些轻食。整个圆形的走廊里摆放了好几个取酒、饮料和食物的摊位,没有多少座位,因此大家就是要么站着,要么边走边吃边排队,然后就是边聊天。我本来以为只是我这个来自于“外地人”对如此奇特的晚宴安排感到诧异,问了几位以前就认识的IB同事,原来他们也是跟我一样在探索这个晚宴的参与方式。不过大家似乎都不怎么介意,反正有酒喝有菜吃,还有一大批有趣的来自各个地方的IB同事可以聊天。

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我还参加了加拿大安大略省IB学校协会(IBSO)的一个派对。我之前在多伦多工作的时候就是这个协会的成员,好久没有参加他们的活动了,想继续跟他们社交一下,同时也了解一下协会的最新动态。派对在一个酒吧进行,也是准备了很多酒和饮料,还有就是各种轻食,也是座位不多,大部分人就是站着喝酒聊天。派对还请了一个乐队现场表演,音乐声音很响,所以有音乐时两人说话要喊或者干脆凑得特别近。不管怎样,有机会重新对接上了之前就认识的几个协会的工作人员和新的协会主任,还有结交几位来自美国的IB学校校长和IB地区协会的工作人员也是挺有意思的经历。

加拿大的IB学校有382所,其中187所有DP项目,而其中的99所竟然来自于同一省,即我现在所在的安大略省。从全球范围内看,截止2023年8月底有数量最多的IB学校的两个国家都在美洲,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加拿大。其中美国竟然有接近1945所IB所IB学校,而高中DP项目也要接近948。中国是第三名,有279所IB学校,其中164所是DP学校。


其实单看这些学校数字还不是很有趣,如果看一下这三个国家人口和IB学校在不同国家办学性质,我们才会发现强烈的反差。加拿大人口约3千9百万,美国人口约3.4亿,而中国人口则超过14亿。而IB学校数量却跟人口数量完全不成正比。当然中国还有很多非IB的国际课程学校,据我所知所知总数也会有800以上。此外,加拿大和美国的大部分IB学校还是公办学校,对进入项目就读的学生基本不收费,而中国几乎所有的IB学校以及其它类型的国际课程学校都是高收费的私立学校。这些差异背后可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是很值得玩味的。


这次IB全球大会上我也偶遇一位来自中国上海的IB教师。他自称不得不自费前来参会,可见其个人极强的职业发展动力。他跟我一起参加了一场讨论安大略省DP学校如何将IB课程和OSSD课程融合的分论坛。不知这个内容对他以后在中国的学校里探索IB课程和中国高中课程的融合是否有一些借鉴意义。我觉得大会上那些跟IB发展趋势相关的内容应该对他的帮助会更大一些,而那些基于美洲背景的很多讨论可能就很难迁移到中国的情境了。由于大部分参会者都是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分论坛的实际上都有关跟本地的项目实施情况。教育其实还是很难脱离了学校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而讨论的。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了一个包容的未来的教育,因此主旨发言和分论坛的内容基本就落在四个分主题之内,包括教育科技和创新、包容教育和福祉、学习和教学、和教育领导力。分论坛很多,我也只能选择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参加。我认真参加了大会的每一个主旨演讲,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一个和第三个演讲,其中第一个是关于反偏见和反种族歧视的讨论,以及在学校和课堂内的一些具体运用方法和案例,而第三个是讨论的是如何平衡人工智能和人类能力在未来世界的发展和共存。


种族问题在北美尤其在美国是特别明显的,它长期以来也一直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着美国大学的招生行为。美国最高法院刚刚在六月底裁定美国宪法禁止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考虑申请人的种族因素,里程碑式地终止了美国六十年来实施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也被称为扶持行动)。这个话题当然也成为大会期间的话题,我也有机会了解大学招生官和学校老师对此重大变化的看法。现在看来“平权法案”终止美国大学,尤其是顶尖大学招生方式肯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大学似乎也正在消化这个变化,制定应对的政策和措施。似乎很有可能发生是招生过程中文书(Essay Questions)的方式和要求会有明显的改变。大学试图通过重新设计的文书问题和要求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回答文书问题向招生官叙述自己独特的故事,描述不仅是自己个体还有自己所在的社区的故事。我知道中国有很多学生都会考虑申请美国的大学,也有不少优秀的学子会申请顶尖大学,包括常青藤大学,而申请过程中的文书准备本来就已经是令很多学生大伤脑筋的事情。不知道改变甚至增加申请中文书的要求不是会对中国学生的申请产生一些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的我们不仅生活在物理世界和人类世界,还生活在信息世界。机器学习使得机器的智能越来越接近于原来人类独有的认知系统,使得它们甚至像人类一样思维甚至交流。因此,演讲者认为人工智能一定会取代很多原来只有人类才能够从事的事情,甚至包括教学。但是她同时也相信人类的一些能力很难被机器所取代,而且人类应该有能力寻找到人类和机器互动中的某种平衡。年轻人的教育是实现这种平衡和共存的关键,因此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进程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地域和文化都有可能在这场博弈之做出独特的贡献。当然,她也警告大家,令人担心的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甚至导致人类灭绝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虽然人工智能似乎没有理由故意灭绝人类,但是就从人类与自然世界博弈过程来看,很多其它生物的灭绝就往往不是人类故意而为,而是一些其它极端行为的副产品。


由于我过去学校管理经历和当下的国际学校管理工作需要,我特别关注IB项目以及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我参加了一系列我所感兴趣的分论坛,其中包括如何在安大略省实施OSSD和IBDP融合项目、IBEN(IB教育工作者网络)的最新动态、如何设计IB项目发展计划(Programme Development)、ManageBac的最新发展以及在IB学校的运用、IB的16+项目(IBDP和IBCP的整合)的最新发展动态、IBDP全在线模式和混合模式的发展展望、IBDP毕业生和其它高中项目毕业生在大学学习表现的比较、和IBCP在美洲的发展。


IB组织显然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会对未来的教育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并且因此而对IB项目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很多前瞻性的部署。比如,正在修订中的16+项目(包括DP、CP和单科文凭)已经在尝试使用学生数字档案进行学业评估的可能性。而 IBDP项目线上考试的可能性前几年就已经是大家议论的话题,这次也将一并进入16+项目的设计。由于前几年新冠疫情的推动,IB也正在积极地试点IB DP全在线或者混合模式项目,并招募感兴趣的学校和教育集团加入这个激动人心的创新实验。有意思的是,IB并没有对试点学校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而是采用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让学校和集团把自己好的做法呈现给IB,然后再论证可能性和合理性。


有一个分论坛专门讨论了一个IBDP全在线试点学校的经验。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愿意选择完全在线完成两年的学习,学校也为他们设计了非常接近于实体学校的学习体验,包括社区建设、学生关怀、学习技能的学习、在线模式实验室等等。试点刚刚开始了一年,虽然结果尚不清楚,但是从目前学生反馈和IB的评价来看,整个设计和效果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就是说一年之后就会第一次有一批毕业生通过完全在线的形式获得IBDP全文凭。


IBCP项目也得到本次大会的重视,大家似乎把CP项目当成是降低IB项目入口门槛的一个策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IBDP套餐式的学习方式可能确实把很多本来对IB教育感兴趣的学生挡在了门外,而更具选择性的IBCP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IB一方面正在解决CP项目毕业生的出口问题,包括大学的认可度。本次就有一所加拿大的大学宣布成为第一所完全接受CP毕业生申请的学校。另一方面,在线学习的可能也将成为CP项目的一个重要的优势。IB组织就在最近刚刚签下了第一个提供全在线职业学习项目的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理论上讲任何地方的IBCP的学生都可以选择这个大学的职业学习项目。还有 IB组织也签下了微软的职业学习项目,它也是在线的。由于这些动作,我们都在猜测,继IBDP全在线和混合模式的试点之后,全在线IBCP也就顺水推舟地实现了。


IB的一些合作伙伴也一定是认识到了科技在教育中发展不可阻挡的势头,也看到了IB的一些未来部署。我参加的Faria Education,也就是Managebac母公司的最新发布会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一些最新进展。虽然整个房间听报告的老师和学校领导者都在惊叹甚至担心以后教学怎么做和学校怎么管,都在说没有准备好,连做报告的科技人员自己也说没有准备好,但是大家都一致公认我们已经被扔到了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ManageBac最新的一些设计就已经考虑了学生和老师都会使用AI工具,比如ChatGPT的事实,一方面让师生更方便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提示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这种学习和工作工具。比如,AI助手将被整合到了ManageBac中,教师不仅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准备各种各样的考试问题,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初步的批改和反馈,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了一个包容的未来的教育。让全球范围内有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IB教育一定是这个组织未来若干年的重点工作方向,不论是IBDP在线项目的试点,还是IBCP的进一步推广都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科技可以让更多的学校实施IB项目,尤其是高中阶段的IB项目,由于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能力,在线或者混合模式很有可能会降低学校开设16+项目的门槛,从而让各个地域,各种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入项目学习。此外,我感觉包容还应该有另外一层更深的含义,那就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接纳并学习如何与之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共存。想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上个世纪推崇的一个全人发展框架,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存。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这个共存既要涵盖与不同的人共存,与自然界共存,也要包括与人工智能的共存共荣了。

4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Xuefeng Huang.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