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c15485c3deec46bc9b0b6b86b1092c47~mv2.jpg/v1/fill/w_980,h_1307,al_c,q_85,usm_0.66_1.00_0.01,enc_auto/4a4f2e_c15485c3deec46bc9b0b6b86b1092c47~mv2.jpg)
Photo taken in Toronto, Nov 2023.
如果电子游戏是一种宗教的话,那么它的教徒数量已经 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其他宗教的信徒数量了。有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基督教徒的总人数大概是20多亿,穆斯林教徒的人数大概18亿,而佛教徒大致也就5亿多,而全世界大概有超过30亿的人是电子游戏玩家,这可是接近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二啊。如果一个办公室里有十个人,其中四个可能是游戏玩家。
我属于另外的五分之三。其实我短暂的电子游戏经历还停留在三十年前的俄罗斯方块和超级玛丽时期。所以我特别惊讶游戏玩家的数量在过去十年中竟然始终保持每年过亿级别的增长,并且这个增速似乎没有什么下降的趋势。照这样下去,再过十年我这样的人就会成为不信电子游戏教的少数派了。
在《人类简史》中,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宗教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意识形态体系,它通过共享的信仰、价值观、仪式和故事,将大批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社会共同体。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未来简史》中尤瓦尔提出的数据教这个概念,并将其描述为一种新的宗教观念,认为在未来数据和算法将成为人类社会中的中心力量,影响我们的思想、决策和社会结构。
既然数据可以被认为是宗教,那么我觉得游戏更应该被定义成一种宗教了。自从电子游戏从上世纪中叶起源和诞生以来,每天竟有如此庞大数量的人,或是独自一人,或成群结队地进行着他们的“仪式”,演绎着他们的故事,在虚拟世界里的体验人生,可能同时也在修炼着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人生。他们在游戏世界里长时间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甚至可以达到痴迷和上瘾的程度,就像其他人不玩游戏的人在另外的领域不断地学习、精进甚至着迷一样。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还有我儿子一起聊天,谈到电子游戏这个话题。朋友说她的先生正在试图用打电子游戏作为自己参悟人生,甚至帮助众生的途径。他先生其实是一个佛教徒。也就是说,当有人强忍脚麻打坐或者有人选择面壁苦修的时候,这位老兄选择了一种更加现代,更容易找到教友,也可能更加舒适的修行方式。据说他有时每天修行要达到七八个小时。我的朋友其实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因此肯定不能接受电子游戏教,因此她也无法理解先生是如何通过游戏来修行,以及其背后的人生哲学。
不奇怪的是我儿子也是一个游戏玩家,并且他似乎在电子游戏方面积累了不少知识,知道这个领域内的不少故事和“仪式”。我问他有没有专门以宗教为主题的电子游戏。他说首先传统的宗教其实是反对电子游戏的,因此并没有专门打着宗教旗号的电子游戏,比如我们就从未听说过佛教修行类的游戏。其次,有些游戏内部确实会有宗教类的体验,也就是说在那个虚拟的游戏世界内创造了某种宗教一样的体系。
他的回答挺令我惊讶的,我猛然意识到现在的游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或者填填方块了,因此我也隐隐感觉再这样下去电子游戏教统治人类思想文化的时间可能已经不遥远了。
我三十年前放弃了那种不断往下掉的方块游戏和那个不断往前蹦蹦跳跳的玛丽之后就再也没有玩过任何电子游戏了。我觉得这个玩意不适合我,既消耗精力,又浪费时间,也对自己和别人都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收获。我还觉得电子游戏里或五彩缤纷或激情四射的体验对现实世界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电脑一关,一场虚空。可已是游戏玩家的儿子却说,这个经验的过程其实就是意义啊。我觉得他讲的倒还有些人生哲学的味道。人生不也是差不多嘛,眼睛一闭,一场虚空,其过程才是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电子游戏可能真的还不是我原来所认识的那样了。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游戏玩家其实是被连接并生活在一些共同的社区里,社区小到几个经常联机的朋友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克服共同的困难,分享共同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社区也可以大到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很多人都参与或者至少关注的某种游戏或者相关事件。我即使不玩,可我也知道几个已经成为一代人共同语言的游戏,比如“我的世界”、“愤怒的小鸟”、以及曾经在现实世界都产生了轰动效应的“神奇宝贝”。不少人可能还记得自己当年跑到到大街上捕捉“精灵”的经历吧。因此不能说这些游戏社区里的经历,以及那些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经验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我也不能再反驳我儿子所说的电子游戏中的体验过程其实就是其意义的论点了。
![](https://static.wixstatic.com/media/4a4f2e_2c2293c091c94c7d8cc35be82ce97eb9~mv2.jpg/v1/fill/w_800,h_600,al_c,q_85,enc_auto/4a4f2e_2c2293c091c94c7d8cc35be82ce97eb9~mv2.jpg)
Photo taken in UT, Toronto, Nov 2023.
就我个人而言,我这辈子可能也不会再通过皈依电子游戏来修炼人生了,因为我想我已经形成了完全不同于游戏世界观的信条。人生对我来说就是一场不需要插电的宏大游戏。我觉得现实世界已有足够多的关卡和任务了,实在没有必要再去虚拟世界中寻找各种问题和磨难去为难自己。所谓电子游戏大体上不就是在虚拟世界中解决各种问题,勇闯各种磨难,最后到达成或通路或胜利或圆满的结果吗?人生同样如此。
我从小到今年就一直在真实的世界中不断解决各种问题和度过各种磨难了。来自于一个文化资本不多且家境清贫的农村家庭,我知道每一步都可能充满艰难险阻,因此一直以来都劝自己须全力以赴,且经常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我也不是一个幸运的天赐异禀的天才,其实我始终觉得自己资质平常,现在还经常和家人开玩笑说我是家里智商最低的那位,因此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要求自己虚心努力,全心投入,且不走捷径。
如果全心投入现实人生的话,我觉得每天真的会有做不完的任务和解决不完的问题,家里的、公司里的、朋友圈里的,甚至周围社区和社会中的。在这个“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世间要找些难关过过那还不是太容易的事情。不要说你主动去为自己去创造关卡了,时不时的烦心事、困难事或者伤心事还会主动找你呢。
我觉得人生的所有的任务和问题大致就分成两大类,一类就是关于人的,另一类是人和这个客观世界之间的。关于人的问题又可以分为自己的、别人的,还有人和人之间的。我发现帮别人解决问题其实还是最简单的,只要能做到非“为人谋而不忠”即可。至于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则即由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决定,所谓“谋事在人”,而另一方面还由问题的其他方面决定,所谓“成事在天”,毕竟它还是别人的问题,不在你掌控范围内的因素可能很多。
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难一些。《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别人需要聪明智慧,认识自己则需要内心清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而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真正的刚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曾经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却因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而最终失败的例子。比如前不久刚刚去世的“老友记”中钱德勒的扮演者,著名演员马修.派瑞就是因为无法战胜酒精和毒品成瘾的问题最终导致英年早逝,让很多熟悉这个美剧和喜欢这个演员的人唏嘘不已。
当然也有很多战胜自我而昭然显示人性之真正刚强潜力,并且激励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伟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南非的尼尔森·曼德拉。曼德拉一生充满了艰辛,因为反对种族隔离政策,曾被判处终身监禁,被囚禁在罗本岛上的监狱中长达27年的时间。换了一般人早就放弃理想,甚至可能颓废厌世了。但他忍受磨难,表现出惊人的坚忍和毅力,不仅在狱中坚持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并且在被释放后当选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我觉得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其实最难。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个体是社会动物,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合作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获取亲密关系、获得认可、实现成就感等等。他认为个体还渴望在社会中有一定的权力和掌控感,而当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无法满足权力和掌控感时,可能感到挫折和烦恼。在我看来,正因为所有这些来自于人际关系中的需求和渴望满足都不完全由自己决定,或者说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别人来决定的,因此这就让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变得特别难。
就权力和掌控感而言,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太强势的人,比如说亲密关系中或者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中,那个强势的人很可能会变成一个控制狂,非但其控制的渴望不可能得到满足,也会对其试图控制的人造成心灵伤害。反之,如果一个人比较弱势,那很容易就会成为权力和掌控的牺牲品,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和自尊,基本上是看着别人的脸色和遵循别人的意志过日子,同时又不能抵抗人性本来就有的对权力和掌控的渴望,真实左右为难了。
正因为现实世界中已经有了这么多解决不完的各种挑战和任务,一个一个耐心解决足以让人体验到各种各样的参与感和大大小小的成就感,何必再去从虚拟世界中寻找更多的问题去考验自己!其实我还觉得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要远比游戏世界中的问题复杂的多 ,毕竟不管多么复杂的游戏都是由人编写出来的去除了很多变量的“完美”或者“不完美”的童话世界而已。现实世界中成功的人有可能在电子游戏世界也获得成功感,反之不亦然。
有人可能会说,现实世界中很多艰难的问题其实是强加到自己身上的,比如说由于社会文化和生活过程的期待甚至压力而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包括上学、就业、成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以及因各种满足自身欲望而付出的各种艰辛等等。因此有些人选择从中逃离,在虚拟的电子世界中主动地为自己构造获得掌控感或者成就感的机会。然而,我认为即使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其实也可以主动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问题场景,从而通过问题解决而获得对生命的掌控感和心理上的成就感。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当我十多年前决定辞去薪水和职位都不错的工作而出国留学的时候,其实我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人生关卡,然后我花了整整四五年的时间打通了这个关卡,然后进入了人生的下一个就业期。每一次主动选择一个新的工作其实也是一个考验自己的机会。在新的学校或者公司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比如说企业的文化和组织的结构,也有很多人际关系需要建立,比如上下级之间或者同事之间的各种微妙关联和做事方式, 这些并不能在文件或者政策中找到的信息往往需要我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当我解决完所有的这些问题以后,我感觉我更需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身心,而不是再去为找更多的问题和障碍。
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孩子的成长问题,我需要不断地观察以了解孩子,不断地学习以与时俱进,同时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就这件事情就已经是人生中的极大并且一生都解决不完的关卡了。生活中的每一天也都有可能遇到一些细小的问题,比如说家里的各种修修补补的活动。如果以主动的心态去迎接和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且在过程中也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丰富人生的经历。
如果过程就是意义,那么这样的活动可以不断地被发现,对人生的参与感和意义感也就会不断地被强化。比如前些日子我记录过的学习如何解决下水管的问题,就在前几天我还独自成功解决了浴缸落水更换的问题,下一个我为自己设定的任务是修理一个不再工作的自动关闭的抽屉。我通过观看视频和观察抽屉的结构已经掌握了如何修理的方法,我也购买了配件和装备,就像电子游戏中一样,在当我有闲暇时间了我就准备将它一次性解决掉。
我想我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电子游戏可以作为一种调节生活的娱乐的方式,就像看书和听音乐一样,但是如果它被当作一种逃离现实人生的工具,那在我看来它可能就是一个邪恶的宗教了。人生到底是强加到每个人身上的,还是每个人主动去探索和体验获得的,这其实只是一个你怎么看待它的问题,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
我觉得“人生如戏”和“人生如游戏”这两句话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戏中的人物可能是由于剧情的需要而被动出演的,而游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主动创造、主动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掌控感和成就感的过程。电子游戏玩家一定会认可游戏的这个重要特点,也很可能享受的就是这种体验。但是,试试关掉电脑,回到现实世界本身,假如你全身心投入,你同样可以获得这些体验,而且可能会有更多的掌控感和更高的成就感。其实现实人生比虚拟世界的任何故事和情节都难,越过越难的关卡你的成就感一定越高。
此刻窗外阳光明媚,虽然已是冬季,眼前那排常绿的植物仍然显示着勃勃生机。我想象着午餐之后到阳光下活动一下身体,早上已经在电脑前坐了几个小时了,我需要阳光的照耀和新鲜空气的过滤。自然界已然很美好无比,人世间跌宕起伏已然需要全身投入和全心体验,生活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宏大的游戏,和电子游戏本质不同的是真实的人生不可以重来!时间永逝,人生唯一,压力山大,风险极高,其难度远非一段电子游戏经历所能攀比。因此,游戏人生更值得动用每一个细胞,每一根神经,每一丝力气,每一点智慧,每一点关切,如果你最后想带着圆满的喜悦化为虚无的话。
Comments